1014晚報
晚安,
第20屆臺灣同志遊行將於29日登場,而美國在台協會(AIT)辦事處也首度升起彩虹旗,慶祝台灣LGBT+平權運動的進展。仔細看可以發現,這面旗幟的設計在傳統彩虹旗的基礎上,添加了代表跨性別、雙性人(Intersex)與有色族裔的元素,目的是促進社群內的多元包容。
|延伸閱讀|酷兒台灣站上世界C位:呂欣潔的同志外交
全球熱點
台灣累計確診人數突破700萬大關,也讓「Long COVID」後遺症益發受到關注。而一項涵蓋蘇格蘭近十萬人的大型研究告訴我們,每20位 COVID-19 患者就有一人回報病情根本沒有好轉,還有4成患者表示他們在染疫幾個月後還是沒有完全康復。
這項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試圖比較染疫者與未確診者出現症狀的頻率,藉此了解 COVID-19 的長期風險。在後續6個月至18個月的定期調查中,有症狀感染者通報呼吸困難、心悸和「腦霧」的比率,約是未確診的三倍,出現其他20多種症狀的風險也比較高。
|延伸閱讀|疫情時差報告
A study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found that one in 20 Covid patients reported not recovering at all. Another four in 10 said they still had symptoms months later.The findings strengthened calls for more expansive care options for long Covid. https://t.co/MJm67Kyeb0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 October 13, 2022
性別號外
2017年,《紐約客》(The New Yorker)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調查報導揭露好萊塢大亨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大規模性犯罪,掀起往後席捲全球的「#MeToo」反性侵害和性騷擾運動。
五年後,改編自《紐時》兩位關鍵記者著作的電影《她有話要說》(She Said)在紐約影展(NYFF)——溫斯坦過往常是座上賓的場合——首映,由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與柔依卡山(Zoe Kazan)飾演兩名揭發事件的新聞工作者。與此同時,現年70歲的溫斯坦正在獄中服刑,還在洛杉磯面臨11項強暴和性侵罪的審判。
|延伸閱讀|
不能只有我知道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最新報告,自1970年代迄今,全球野生動物的數量已減少69%,並以每年2.5%的速度持續變少。
這份報告引用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物種數據,指出生物多樣性下滑的主因是農漁業、獵捕、伐木、外來物種和污染等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其次則是氣候變遷的影響。報告指出,全球目前有100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風險。
Declining habitats have caused the world’s wildlife population to decline by more than two-thirds since 1970,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https://t.co/ORSyz9miG1 pic.twitter.com/9ktc2YJsZH
— Bloomberg Quicktake (@Quicktake) October 14, 2022
Quote of the Day
「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
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北京交通要道——海淀區四通橋上出現白底紅字的巨型布條,一條寫著「不要封控要自由」,另一條更直接點名「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現場照片在網路瘋傳,相關圖片與關鍵字——包含「四通橋」、「勇士」甚至「我看到了」——也都迅速遭中國各大平台封殺。
據報當時橋上曾冒出濃煙,有一名男子用擴音器高呼口號,這位在敏感時刻公開抗議的人士目前下落未明,北京街頭也可見警力加強戒備。 (相關報導: 走走晚報:亂說話的代價 | 更多文章 )
|延伸閱讀|
rare protest against xi’s zero covid policies captured in beijing before swift removalone banner read: ‘don’t be a slave, be a citizen’another: ‘remove dictator and national traitor xi jinping’ pic.twitter.com/ogLwzNkoNe
— ian bremmer (@ianbremmer) October 1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