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工會效應 中國勞工意識崛起

富士康的工廠(維基百科)

2013年6月,富士康科技公司深圳工廠一名25歲的王姓員工,注意到富士康工會微信發布一則有關選舉工會代表的消息,過去已經讀了很多法條和工人相關權利的他認為若贏得選舉,將能協商調薪、爭取更長的休假和喘息時間。

他在工會辦公室簽名、準備演講,並且等候一通永遠不會打進來的電話。選舉於8月底結束了,王先生沒有參加競選,他甚至沒有投票。 「我詢問部門確定繼續選舉,但是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件事,也沒有參加的方法,我完全沒有參與到。」王先生表示,直到結束,他們都沒有完成這場民主選舉。 深圳的「富士康城」裡應有盡有,工廠、員工宿舍、雜貨店、銀行等,這裡有超過20萬名員工負責生產電子零件,像是蘋果iPhone、iPad、亞馬遜Kindle、微軟Xbox等裝置。富士康鼓勵員工加入工會、年輕員工參與選舉。 美國新聞網站「跨時」(QUARTZ)調查採訪富士康工廠的工人、勞工組織、研究員,探討富士康的管理工作,以及中國政府如何試圖改善勞工處境。他們發現,富士康對於增進工人權利,恐怕還是表面工夫多於實質作法。

工人影響力漸增 中國工人不再滿足於能帶回家鄉的一點錢,他們要求更高的薪水、退休金,遇到工廠倒閉還會示威抗議。現在,他們有更多的籌碼來提出要求,勞動力短缺、勞工權利意識高漲、抗爭方式更上層樓、地方政府面臨經濟壓力,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建國65年以來,勞動階級擁有最大權力的時期。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勞工專家關少蘭(Katie Quan)指出:「新一代的勞動者不只為生活而勞動,他們現在想要賺足夠的錢買智慧型手機、電腦與房子,並且想給孩子更多自己過去不曾擁有的機會。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價值認同,而且需要被尊重。」 因此過去幾年,中國自發式罷工(野貓式罷工)事件激增,衝 擊了富士康、IBM、本田汽車、固鉑輪胎(Cooper Tire)、沃爾瑪(Walmart)和微軟等跨國企業。近期,數千名卡車司機在寧波發動罷工、癱瘓世界第六繁忙的港口。根據香港非營利組織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ur Bulletin)統計,今年第一季,中國至少有202起自發性罷工,比起去年同期增加31%。

自發式罷工層出不窮 因為極少管道能直接與雇主溝通,中國工人時常發動罷工,雖然中國集會遊行於1990年已合法化,但是所有工會都還在中華全國總工會(ACFTU)的掌控下。就人數來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會組織,由管理階層精心挑選的職員組成,主要保持商業活動如常運作,但通常會忽略工人而直接和工廠老闆、高階主管協商。

和工會對抗出名的沃爾瑪在2006年時同意於中國部門組織勞工團體,他們解釋,「中國工會和西方工會很不一樣,中國工會是和雇主工作而不是製造對立。」

但是在某些地方,方式正慢慢改變。當自主罷工成長數增加,他們也變得越來越有經驗且快速蔓延。受益於聊天室、部落格、簡訊,他們可以很快地從工廠散布至區域工廠。 今年春天,在廣東東莞的Nike、Puma等品牌的運動鞋製造廠展開一連串抗議,使得抗議風潮流行起來。超過4萬名工人上街抗議並持續數周,這也是中國自1970、80年代經濟改革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事件。大眾關心和媒體關注也使得當局者較不敢驅趕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