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輔仁大學校園已瀰漫著一股畢業氣息。早上十點半,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出現在藝術學院的輔仁藝廊,和他的團隊成員,為即將到來的「與風調雨順無關:楊力州老師影像個展」進行展場布置。
看著牆面上張貼的紀錄片劇照,楊力州提醒年輕的工作人員:「不必貼得那麼工整,可以試著再稍微傾斜、活潑一點。」
本次展覽的命名,源於楊力州的紀錄片作品《拔一條河》。在片中,他用攝影機記錄下甲仙國小拔河隊的選手,在八八風災之後,如何克服種種軟、硬體的匱乏,努力為家鄉爭取最高榮譽的感人過程。
「多年來,我們的鏡頭記錄的從不是風調雨順,也沒有國泰民安,而是如你我般的庶民,想好好過生活的期盼。」楊力州如此說。
投入影像工作超過二十年,楊力州是台灣紀錄片界的得獎常勝軍。他曾以《奇蹟的夏天》、《青春啦啦隊》、《拔一條河》三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其中,《奇蹟的夏天》正式摘獎),《被遺忘的時光》入圍最佳原創電影音樂,2011年入圍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另外,他的《水蜜桃阿嬤》獲全國十多家電視台聯播,而最新作品《我們的那時此刻》記錄台灣電影走過半世紀的歷程,共有68家戲院聯映,是台灣紀錄片上院線的最大規模。
1969年出生的楊力州,穿著深色襯衫,戴著粗框眼鏡,說起話來不疾不徐,帶著幾許「文青」氣質。他的作品打破一般人對於紀錄片單調嚴肅的刻板印象,證明只要懂得說故事,紀錄片一樣可以很「好看」。資深影評人聞天祥就曾稱讚他「開創了台灣紀錄片的新時代」。
父親啟蒙的創作之路
楊力州最初的夢想,其實是當個畫家,這跟父親的刻意栽培有關。
楊力州出生於彰化溪湖的農村家庭,父親楊敏郎原本是農夫,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很早就帶著一家四口北上。他在鐵工廠工作,楊力州的母親則從事家庭裁縫,夫婦倆胼手胝足養育兩個兒子。
楊敏郎雖是藍領勞工,對於繪畫卻抱著很大的熱情。「小時候常聽父親提起一段往事,他有個年長十多歲的大哥,會去糖廠撿甘蔗廢料賣錢,給弟弟買畫筆,父親一直感念在心。」楊力州回憶。
後來,楊敏郎在板橋開起畫室,靠著畫人物肖像為生。當時適逢開放大陸探親,許多人返鄉帶回已故父母的照片,由於電腦繪圖的技術尚未發達,只能請肖像師手工複製成畫,分送親友,因此為楊敏郎帶來不少生意,前後畫了將近六千張人物肖像畫。
楊敏郎希望孩子能繼承他的畫家夢,不但送孩子去學畫,甚至出錢鼓勵孩子畫畫,每完成一件作品,就可以獲得5到10元的犒賞,因此楊力州小學時期就有畫鉛筆素描的實力。
「念國中時,班上有位同學,他畫得比我還好,卻只能在學校畫,因為在家畫畫會遭父母嚴厲斥責。」楊力州直言,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幸運許多,因為父親總是竭盡所能讓他一展畫畫的專長。
從畫布前走向鏡頭
後來,楊力州考進輔大應用美術系,大一那年,他的水彩畫作品又拿下台北縣美展第一名,獲得一筆8萬元的獎金,他用這筆獎金買了人生的第一部攝影機,「我還記得,是Panasonic的AG460。」
楊力州坦言,當時為什麼會買攝影機,而非其他東西,自己也印象模糊了,只是,自從有了這部攝影機,他就瘋狂愛上攝影,再也不畫畫了。經常幫忙拍攝系上活動的楊力州,還曾經有個小小的心願,就是以後可以成為伴唱帶的攝影師。
畢業、退伍後,楊力州回到母校復興美工擔任導師,但是他發現行政庶務遠多過教學,並不是他真正想走的路。此時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剛成立, 觸動他想要繼續創作的決心,便拿出大學時代拍的短片報考,「這是一部有關台灣主體性的實驗短片,現在重看,還真的不知道自己當時在拍什麼,很幸運的是,我被錄取了。」
在南藝,楊力州接受拍攝紀錄片的正規訓練,從原本的畫家之路,轉向導演之路。不過,過去的美術底子,讓他比其他的紀錄片導演,更講究影像的美感。
這位紀錄片導演,也是閱讀的愛好者,尤其著迷於日本漫畫。楊力州從小養成看漫畫的習慣,也成為他日後從事影像創作的重要養分。
受運動系漫畫的熱血影響
過去不少父母會將漫畫書視為不正經的「尪仔冊」,擔心孩子若過於沉迷,恐將荒廢學業,因此經常下「禁書令」,但是楊力州卻未曾因為嗜讀漫畫書而遭到壓力,事實上,父親還是他看漫畫書的啟蒙者。
「小時候,父親就會買《漫畫大王》雜誌給我們看。」楊力州透露,他看漫畫看出興趣,後來索性自己去漫畫租書店尋寶,還會記錄租借的日期,避免逾期被罰錢。
在形形色色的類型漫畫中,楊力州最初著迷於日本的「運動系漫畫」,印象最深刻的是「旋風兒」系列,包括《棒球旋風兒》、《足球旋風兒》、《柔道旋風兒》等。
說起以旅日棒球明星王貞治為原型之一的《魔投手》,楊力州滿臉笑容,小時候他甚至模仿書中各種投球姿勢。漫畫的主人翁為了練腳力,會在腿上綁沙包,他也如法炮製,綁著沙包去上學。「不過,主人翁為了練臂力,在身上綁滿彈簧,這種高難度的訓練,我就沒辦法了。」楊力州笑道。
熱血漫畫的精神在楊力州的紀錄片中展露無遺。(圖/天下文化提供)
這一類「運動系漫畫」,在劇情的開展上,通常有一個類似的設定,就是主人翁最初會遭遇各種考驗和逆境,仍能咬緊牙關,奮力向上,最終贏得勝利與榮譽。「那些漫畫,曾經深深影響年少時代的我,當然,隨著年紀漸長,我也了解世界並不是這麼簡單,」楊力州說:「然而,當年養成的熱血澎湃,仍然是我現在從事紀錄片拍攝時,非常重要的性格基礎。」
楊力州的紀錄片作品中,除了《拔一條河》拍攝甲仙國小拔河隊的故事,還有許多作品以運動為題材,不難看出「運動系漫畫」對楊力州在創作上的影響。像《奇蹟的夏天》記錄花蓮美崙國中的少年足球夢,《征服北極》則拍攝極地超馬選手林義傑、陳彥博,以及遊戲橘子創辦人劉柏園21天長征北極圈的艱苦歷程。
最愛《火鳥》漫畫
四、 五年級生都耳熟能詳的《原子小金剛》、《怪醫秦博士》(舊譯《怪醫黑傑克》),都出自手塚治虫之手,《火鳥》的創作橫跨三十多年,內容涵蓋〈黎明編〉、〈宇宙編〉、〈鳳凰編〉、〈復活編〉、〈未來編〉等近二十部,從古代、現代,一路畫到未來,是大師的史詩巨作。
楊力州記得,初次接觸《火鳥》,大概是在國小、國中階段,當時還看不懂,升上大學後重新再看,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
「《火鳥》所處理的主題,就是死亡與永生。」楊力州指出,整個系列出現過非常多的人物,都渴望喝到可以讓人永生的火鳥血,其中一人真的喝到了,也的確得到永生,但是肉體承受不起時間的消磨,早已灰飛煙滅,最後只能透過靈魂的方式「活著」,當事人最後不禁問自己:「永生,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火鳥》拋出的生死大哉問,讓楊力州認真思考生死的問題:「既然人終究要死去,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又該如何面對死亡之前的『老』和『病』?」
延續《火鳥》所觸發的生死思索,讓楊力州後來拍攝了探討原住民自殺問題的《水蜜桃阿嬤》、刻劃失智老人生命情境的《被遺忘的時光》,以及記錄高雄市長青學苑啦啦隊比賽的《青春啦啦隊》。
租書店常客
成年後,楊力州仍然保持上租書店的習慣,不過,主要是為了「試閱」。
「在租書店,我會先翻閱該系列的第一集,如果好看、值得收藏,我再打電話跟出版社訂閱。」楊力州笑道,因為經常購買,出版社出了新漫畫,還會主動通知他。
相較於少年時看的「運動系漫畫」,現在的楊力州喜歡看為成人所畫的冒險故事。他非常推薦夢枕獏原作、谷口治郎繪的《神之山嶺》,故事描述一群人如何挑戰重重困難,奮力登上聖母峰,主人翁跟高山之間的關係,從征服、仰望到臣服逐一變化,看得楊力州如癡如醉。
近年來,楊力州特別偏愛歷史漫畫,特別是以二次大戰為題材的作品,透過這些作品,可以了解日本人看待二次大戰的角度,進而觸發自己對戰爭更深沉的省思。
閱讀文字書,他也偏好歷史題材,像郝廣才編著的《今天》,彙集366則真實的歷史小故事,由於每篇的篇幅不會太長,對於平日忙於拍片、教學的楊力州來說,是非常容易消化的讀物。
從漫畫書到文字書,楊力州認為,閱讀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差異化的思維,「閱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當你在吸收字裡行間的訊息時,你同時也在思考,累積自己的見解。」
他曾經在課堂上問學生一個問題,結果眾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拿出手機上搜尋引擎。「網路工具太好用了,跳過思索的過程,直接可以得到『標準答案』,於是大家都讓網路代替自己思考,」他觀察:「但是當大家太依賴網路時,思想就會同質化,而太過同質化的社會,我認為潛藏著隱憂。」
不該讓電子產品當保母
除了紀錄片導演,楊力州還有一個重要的身分,就是兩名孩子的爸爸。
「記得我聽完醫師的診斷,立刻跑到樓梯間大哭,覺得自己被世界背叛了。但是我不會放棄女兒,她是超越我生命的一切。」楊力州回憶,女兒滿八個月前,他和妻子幾乎全天二十四小時守在她身邊,生怕她一不小心嗆到、噎到。
慶幸的是,在他們夫婦的悉心照料下,女兒平安長大,喉頭也逐漸發育完整。
楊力州將女兒取名「楊乃糖」,「這一輩子,我都要用最甜美的方式,呼喊她的名字。」他感性的說,至於兩歲多的兒子則叫作「楊樂多」,不難感受楊力州的教養觀,就是期盼孩子能快快樂樂的長大。
雖然孩子年紀還小,楊力州已經有意識的養成他們的閱讀習慣。
他坦承,之前為了「方便管理」,有時候他就丟給女兒一台平板電腦,女兒也能自得其樂的玩,不吵不鬧,他和妻子便可以忙自己的事。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女兒在翻一本雜誌,竟用手指去「滑」雜誌上的照片,驚覺不該讓孩子沉溺在3C產品中,從此便積極帶孩子親近書本。
讓孩子練習說故事
每天晚上,在孩子睡前,楊力州和妻子都會輪流陪孩子看繪本、說故事。第一次讀,他會照著書本的故事說,之後再唸給孩子聽時,他會試著講出不同的結尾。在他的引導下,兩個孩子都十分喜愛閱讀,特別是兒子,晚上如果沒人陪他唸故事,就會十分不安。
在閱讀題材的喜好上,女兒無疑就是公主故事的擁護者,而兒子除了愛看跟車子有關的書,也喜歡探索性的故事,小天下年初出版的《地下世界.水下世界》,他就愛不釋手,「甚至一直擺在床頭,不肯放回書架。」
藉著閱讀,楊力州同時培養孩子說故事的能力。像女兒現在年紀比較大了,他就會要求女兒說故事給他聽,但是必須跟書上的內容不一樣。
「說故事,並不是天馬行空,講一個虛幻的東西,而是能夠將你內心的感受,用故事表達出來,」楊力州指出:「不管你從事哪一種行業,說故事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表達很重要的能力。」
事實上,楊力州自己也會透過說故事,把想要告訴孩子的訊息融入其中。比方說,女兒非常喜歡粉紅色,所有的東西都要粉紅色,他不希望女兒生命中只有一種顏色,於是跟她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從前,有一位公主發現,只要她的手碰到的東西,都變成彩虹,她覺得好漂亮,就把房子都變成彩虹,把桌子也變成彩虹,把馬也變成彩虹,最後每個人都變成彩虹了……
說完故事,他問女兒:「當所有東西都變成同一種樣子,妳真的覺得漂亮嗎?」她想了想,然後回答:「好像沒有耶!」
對楊力州來說,說故事比單一向度的說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擁有自己的世界,不會理我們了,」楊力州語重心長的說:「趁著他們現在很願意聽我們的話,我會盡量讓孩子帶走我身上最重要的資產,就是閱讀和說故事的能力。」
楊力州的10本必讀書單
推薦理由:本書是台灣第一本訪談了12位台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的作品,對於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脈絡,有著相當深入的探討,想要深入了解台灣紀錄片的人,非看不可。
推薦理由:本書透過六位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追尋紀錄片的不同取徑和思考,一窺台灣紀錄片的多樣原貌。並且對於何謂真實,以及紀錄片的哲學、美學,提出了更多發人深省的討論。
推薦理由:這是本給大人看的圖文書,透過一個寓言般的故事,讓人不禁思考,究竟什麼是「幸運」?是擁有最多的人,還是需求最少的人?
推薦理由:在這本自傳小說中,林海音女士以小孩的角度去觀看人間的悲歡離合,並呈現了時代轉折下的女性面貌。她的寫法不是悲情的控訴,而是一種幽微的娓娓道來,反而令人動容。
推薦理由:本書的主人翁,是一個前途似錦的年輕人,卻放棄一切,走向曠野,從此踏上不歸路。不論是書或是電影,都沒有說出他選擇自我放逐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卻覺得自己能夠體會,或許我的內心深處,也有著想放下一切,逃向世界盡頭的衝動吧。
推薦理由: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用文學筆法,描述了國共內戰前後的歷史。我雖是本省籍,不過,家中有長輩過去曾遭強行拉去當兵,因此在讀此書時,對於大時代下的無情,也能夠有所體會。
推薦理由:這本書教我透過「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等四句話,學習清理自己、找到療癒心靈的力量。
推薦理由:陳文玲筆下的母親,原是個一生遊走風塵、在金錢中打滾,而且為了錢不惜犧牲人情、巧言詐欺的「壞女人」,然而隨著她往下挖掘,母親的身影開始有了更多的血肉,而我也從這本書學習到,拍紀錄片時,應該從更多面向來呈現人物,避免過於簡化。
推薦理由: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看到她們身體內的強大韌性,她們或許是弱勢,卻絕不是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