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或去、或留?Brexit恐成今年最強黑天鵝

長久以來,歐盟與英國之間始終存在著愛恨情仇、難分難捨的複雜關係。英國自1975年加入歐盟前身的「共同市場」後不久,便曾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歐,當年英國選民決議留下,但未曾同意加入歐元區,在外交及政治上亦較為疏離。近來退歐聲音頻傳,支持者稱歐盟過去40年改變甚大,對會員國日常生活的控制已延伸至更多層面,而希臘債務危機、歐洲難民問題和巴黎恐怖襲擊等事件皆促英國國內的保守主義情緒升溫,退歐論分貝大幅提高,英國首相Cameron承諾,若其政黨贏出2015大選,便會於國內再推去留公投,而今年Cameron履行承諾,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已敲定於6/23舉行。本篇首先闡述促成英國意欲退歐之緣由,後分析若退歐成功後或對英國本身以及歐盟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最後將總結各方對英國退歐的態度及目前風向。總的來看,英國退歐雖有減輕財務壓力、省去繁瑣交易稅及金融法規、避免歐洲大量移民進入英國等好處,但與對英歐經濟及政治帶來的傷害相比猶如九牛一毛,惟鑒於目前退歐民調呈現五五波局勢,退歐與否仍是未知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退歐公投落幕前,英國經濟及英鎊匯率將持續受到不安情緒及低氣壓籠罩。

20160324-SMG0045-001-TPFB001.JPG
 

又愛又恨、若即若離的關係,為英國埋下退出歐盟的種子

英國雖早已於1975年代加入身為歐盟前身的「共同市場」,但島國迥然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使得英國擁有根深蒂固的疑歐情緒和觀念。疑歐主義使英國疏遠,但實用主義卻又讓英國駐足,兩股力量使其與歐盟若即若離,亦說明英國意欲退歐具有歷史、政治及現實等多方面複雜原因。

1.英歐政策相左:傳統大國主義對上歐洲一體化

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政治態度相當曖昧,當歐洲一體化符合國家利益時,英國處於積極推動者的立場,反之則成為旁觀甚至是阻撓者,英國政府的對歐政策為既不全盤接受又不願從歐盟中退出,基本著眼點與立足點乃是本國利益,英國政府對歐洲保持距離的最大主因在於對放棄主權的擔憂與反感。然而,歐洲一體化的目標在於組成具有超國家集權性質、以政治一體化為最終目標的歐洲共同體,兩者迥然不同的政策立場造就英歐雙方的危險平衡。

2.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經濟與政策走向偏美非歐

英國經濟政策與社會福利制度的演變與歐洲各國差異甚大,其經濟結構而至經濟週期亦更接近美國,像是果斷推行減少國家干預的自由市場經濟,與多數歐陸國家推行並成為歐盟主導原則的社會市場經濟形成衝突。在政治上,英國持續維持英美聯盟,以期能借助美強力量而在英聯邦國家及歐洲範圍內保持領導地位,使英國不斷於大西洋聯盟與歐盟之間徘徊。

3.英國自身利益需求:明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 (相關報導: 趨勢專欄:舊金磚已逝,TICK四國將閃耀新金磚? 更多文章

英國悉知若歐盟一體化進程有長足進展,則必須採取協商甚至妥協態度,否則恐傷及自身利益,但英國亦明暸雖無法所有要求得到滿足,但抗爭仍可獲得部分收穫,如取得統一貨幣的選擇例外權、拒絕參與社會憲章、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拒絕納入申根協議等。英國在歐盟中的地位獨特,使歐盟的超國家一體化性質有所減弱,並進一步增加了英國與歐盟討價還價的能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