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的結盟策略已不合時宜-《中國為什麼有前途》選摘(2)

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八年,工會就一直鬧個不停。如果當時你是倫敦的居民,你對工會的觀感就不可能好,因為他們一鬧,國家就得停電,一個星期最多用三天電,晚上十點之後就不能看電視了。汽車一定會限速在五十英里以下,因為沒有油。(資料照,曾原信攝)

在英國,工會走向它的反面是更早的事情。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八年,工會就一直鬧個不停。如果當時你是倫敦的居民,你對工會的觀感就不可能好,因為他們一鬧,國家就得停電,一個星期最多用三天電,晚上十點之後就不能看電視了。汽車一定會限速在五十英里以下,因為沒有油。

最狠的一次是在一九七八年的冬天,鬧到什麼程度?首先倫敦的垃圾工人罷工,導致倫敦垃圾圍城,臭氣熏天。緊接著,全國的醫療人員罷工,導致癌症病人、重危病人在醫院裡沒人接待。然後,殯葬工人罷工,英國政府沒辦法,只能在倫敦的郊區租了一個大廠房,死掉的人都安排在那裡停屍。那裡面最多的時候停了一百五十具屍首,而且每天還會增加二十五具左右。當時的英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去說服英國人搞海葬了。就是把屍體直接扔進海裡,不要墓地了。可見,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

但是工會覺得自己很棒,因為我們予取予求,無論我們要什麼,唐寧街十號都得答應,連續搞垮了兩屆英國政府。

  一九七九年工會的命就沒這麼好了,因為這一年當政的是鐵娘子柴契爾。柴契爾上臺之後,強硬得不得了,從此工會領袖再到唐寧街十號喝個啤酒、吃個比薩,好言好語被接待這種事,就沒有了。

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White House Photo Office@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一九七九年工會的命就沒這麼好了,因為這一年當政的是鐵娘子柴契爾。柴契爾上臺之後,強硬得不得了,從此工會領袖再到唐寧街十號喝個啤酒、吃個比薩,好言好語被接待這種事,就沒有了。(資料照,White House Photo Office@Wikipedia, Public Domain)

  柴契爾夫人威望很高,因為跟阿根廷打仗打贏了,攜著這樣的威風回來跟工會對抗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礎。當時主要是煤礦工人跟柴契爾政府對著幹,因為這時候煤礦已經不掙錢了,不掙錢的煤礦就要關掉,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是工會領袖不幹,工會領袖說,虧的是資本家,虧的是政府,我們必須要有工作。

  最後,工人這邊組織糾察隊,政府那邊出動員警,雙方在街頭起了衝突,流了血,但沒有死人。柴契爾夫人在整個過程當中,表現得特別強硬,以至於二○一三年柴契爾夫人死後,在很多工人聚集區還有人打出標語,罵得特別不好聽,說這個「婊子」終於死了。

有趣的是,柴契爾夫人在處理這個事件的過程中的推導邏輯。她說,英國的煤礦工人明知道繼續開採這個煤礦毫無價值,已經不掙錢了,但是還打出愛國這張牌,要求英國的鋼鐵公司繼續用他們的煤炭。那麼,英國的鋼鐵公司也可以打愛國這張牌,要求英國的汽車製造公司繼續用又貴又不好的鋼鐵。英國的汽車製造公司也可以要求英國的消費者,去買又貴又不好的汽車,最終的結果一定就是這個國家墮落為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要知道,英國一直是全球自由貿易的旗手,怎麼能夠墮落到那個地步呢?

抱團取暖,只好一起沉沒

說到底,工會的結盟策略早就出問題了,已經不合時宜。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華航罷工的骨牌效應會發生嗎? 更多文章

在過去的工業化時代裡面,產業結構也好、社會結構也好,都是比較固化的。即使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段裡面,變化也很小。所以一個資本家通常只能在一個固定的產業鏈的一段展開自己的企業,他能雇傭的工人也就是那群人,大家互相挑選的餘地比較小。就好比大家打的是陣地戰,是零和博弈,你那兒多一點兒,我這兒就少一點兒。在這種情況下,結盟策略就是有效的。資本家握有資本,天然有聯盟的力量。而工人是一盤散沙的時候,資本家就會欺負工人,就會做出延長工時、苛扣工資、雇傭童工等惡行。而自打十九世紀有了工人運動之後,工人才變成了一個結盟者,反過來客大欺店,把資本家逼到了牆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