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從一專文:深度森林─不把宣傳當知識,不把八卦當新聞

《誰在森林後面》一文中不但釐清何謂深度的言談,也聽開兒從有深度的人,談到領導者及對智慧深度的看法。(示意圖/flickr)

深度是一個超越當前既有知識廣度的概念,我們說某人思想有深度或某人有深度,指的是他能理解與解釋的事物不只是眼前的事物,甚至不侷限在『曾經出現過的所有事物』。

有深度的人的思考能力,不侷限於反應或回應眼前的問題,他能理解和說明前所未見的事物,他可以預見未來,他的視域廣度比『過去與現在』還要更廣。

深刻思考之所以能理解比過去與眼前現象更廣的事物,是因為掌握了超越眼前事物的道理。」不呼不可覺得開兒的回答漸漸進入問題核心了,他繼續探究開兒的智慧深度,試圖挖掘出更深刻的答案。

「開兒,深度、廣度仍是物理概念,其實,如你所說的,在物理與幾何上,深度與廣度只是不同向量罷了,就算加入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概念,也只是在深度、廣度之外,再加上一個時間向度罷了。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刻劃,深度、廣度與時間三個向量也還只是多寡的概念,似乎並沒有比單單使用『廣度』多了甚麼。」

「那麼,讓我換個角度說。一般人願意接受有深度的人的領導,不僅因為有深度的人想得多,也不僅因為看得遠,而是因為他們看得到未來,甚至發人所未發,能走出新路來。」

「具有領導特質的人有甚麼特徵?」

「從他們的用語就可以清楚看出來。一般人常問的是『有甚麼?』、『是甚麼?』、『甚麼狀況?』(what),也想知道如何解決問題(how)。而具有領導特質的人則習慣問『為甚麼?』(why),進而引出現象和行動背後的理論、目的、價值與理想,而這些都是超越現在,觸及未來的東西。

這也就是為甚麼如果你有讓人共鳴的理論、目的、價值與理想,你的資訊與方法縱然不完美,人們也會寬容,甚至急著和你一起找到更好的資訊與方法。因為,心引導大腦,信念指引行動,當他們相信你所相信的,大家會將尋找未來出路當作自己的責任。

問問題還可以問得再深入一些。畢卡索(Pablo Picasso)說:『別人看見的是現實,然後問為何如此,我看見的是可能性,然後說為甚麼不那麼做。』一般人常問的是『有甚麼?』、『是甚麼?』、『甚麼狀況?』,只有一些人有習慣接著問『為甚麼?』,更少數的人會進一步問『還有其他甚麼樣的可能性?』(What could be),最後,如果還接著說『可以這麼做,那為甚麼不這麼做』、『既然可以這麼做,我們就放手做吧』,這就開始挑戰既有的模式,這種人是極少見的革命家、創新者、先行者。」

釐清了有深度的言談,也聽開兒從有深度的人,談到領導者,不呼不可想聽聽開兒對智慧深度的看法。

「開兒,能不能說說智慧深度。」

這時,深度森林的深處,《音樂的奉獻》逆行反行卡農音高互相相反的兩條旋律盤旋在樹林間。

開兒試圖利用一些歷史的案例,來演繹出他的觀點。

「不呼不可,讓我來說說甚麼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有深度。

  • 喜歡問為甚麼,喜歡考察平易淺近之言。(好問而好察邇言)
  • 隱惡而揚善。
  • 懸置太過與不及的意見,避免極端,使用中道的方式施政。(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我常覺得舜是最能喚起我善良一面的古人之一,但是,我認為使用『太過』、『不及』、『中道』這些空間隱喻來談智慧,實在不夠精準。我認為真正的大智慧不是避免極端,不是採取溫和的中間立場,甚至不是排除了邪道並掌握了正理,更不只是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