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是一個超越當前既有知識廣度的概念,我們說某人思想有深度或某人有深度,指的是他能理解與解釋的事物不只是眼前的事物,甚至不侷限在『曾經出現過的所有事物』。
有深度的人的思考能力,不侷限於反應或回應眼前的問題,他能理解和說明前所未見的事物,他可以預見未來,他的視域廣度比『過去與現在』還要更廣。
深刻思考之所以能理解比過去與眼前現象更廣的事物,是因為掌握了超越眼前事物的道理。」不呼不可覺得開兒的回答漸漸進入問題核心了,他繼續探究開兒的智慧深度,試圖挖掘出更深刻的答案。
「開兒,深度、廣度仍是物理概念,其實,如你所說的,在物理與幾何上,深度與廣度只是不同向量罷了,就算加入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概念,也只是在深度、廣度之外,再加上一個時間向度罷了。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刻劃,深度、廣度與時間三個向量也還只是多寡的概念,似乎並沒有比單單使用『廣度』多了甚麼。」
「那麼,讓我換個角度說。一般人願意接受有深度的人的領導,不僅因為有深度的人想得多,也不僅因為看得遠,而是因為他們看得到未來,甚至發人所未發,能走出新路來。」
「從他們的用語就可以清楚看出來。一般人常問的是『有甚麼?』、『是甚麼?』、『甚麼狀況?』(what),也想知道如何解決問題(how)。而具有領導特質的人則習慣問『為甚麼?』(why),進而引出現象和行動背後的理論、目的、價值與理想,而這些都是超越現在,觸及未來的東西。
這也就是為甚麼如果你有讓人共鳴的理論、目的、價值與理想,你的資訊與方法縱然不完美,人們也會寬容,甚至急著和你一起找到更好的資訊與方法。因為,心引導大腦,信念指引行動,當他們相信你所相信的,大家會將尋找未來出路當作自己的責任。
問問題還可以問得再深入一些。畢卡索(Pablo Picasso)說:『別人看見的是現實,然後問為何如此,我看見的是可能性,然後說為甚麼不那麼做。』一般人常問的是『有甚麼?』、『是甚麼?』、『甚麼狀況?』,只有一些人有習慣接著問『為甚麼?』,更少數的人會進一步問『還有其他甚麼樣的可能性?』(What could be),最後,如果還接著說『可以這麼做,那為甚麼不這麼做』、『既然可以這麼做,我們就放手做吧』,這就開始挑戰既有的模式,這種人是極少見的革命家、創新者、先行者。」
釐清了有深度的言談,也聽開兒從有深度的人,談到領導者,不呼不可想聽聽開兒對智慧深度的看法。
這時,深度森林的深處,《音樂的奉獻》逆行反行卡農音高互相相反的兩條旋律盤旋在樹林間。
「不呼不可,讓我來說說甚麼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有深度。
- 喜歡問為甚麼,喜歡考察平易淺近之言。(好問而好察邇言)
- 隱惡而揚善。
- 懸置太過與不及的意見,避免極端,使用中道的方式施政。(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我常覺得舜是最能喚起我善良一面的古人之一,但是,我認為使用『太過』、『不及』、『中道』這些空間隱喻來談智慧,實在不夠精準。我認為真正的大智慧不是避免極端,不是採取溫和的中間立場,甚至不是排除了邪道並掌握了正理,更不只是掌握知識。
智慧是『超越看似不能解的困局或兩難的能力』,有智慧的人因此常常是兼具看似衝突矛盾的正面特質的人。比如:
看重道德,但卻幽默的人。充滿愛心,但仍勇於批判的人。謙卑,卻充滿自信的人。心胸開放,但具有中心思想的人。堅持普遍原則,卻能看見特殊性的人。」
不呼不可很喜歡開兒的回答,但是他狡獪咕咕一叫,希望挖得更深一點,催促開兒繼續說。
「人們很容易混淆博學之人、明白人、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和神智般的人,而這些人之間的差異是思想深度的差異,讓我們透過比較他們來彰顯思想深度的意義。
博學之人,是掌握很多訊息的人,記憶力好與努力求知的人通常就可以掌握很多訊息,而這與深度的關係則較淺。
明白人,是能分辨不相干概念的人,例如,能清楚區分有權有名的人與有德有能的人二者差異。
聰明人,能分辨出類似卻有著重要差異的概念,同時能說明這些概念彼此異同之處的人,例如,能清楚區分和解釋『恨』與『冷漠』二者之間的異同。
有智慧的人,能發現並分辨表面上極度混淆但實質上幾乎相反的概念,例如:
並且能清楚說明它們彼此之間為何不同,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為何容易混淆。
這些有智慧的人,如果可以將上述『表面上極度混淆但實質上幾乎相反』的反思所得,進一步用來改善自己的價值結構、認知結構與生活結構,這樣的人的智慧,就非常接近神人般的智慧了。」
不呼不可越聽越興奮,欲罷不能地進逼開兒,注視著開兒說:「多說一些增加智慧的具體操作方式。」
開兒回想說:「據說,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這麼說:『無論一個想法看起來有多麼真、多麼可信、多麼吸引人,受過教育的心智、有智慧的人都能先好好地審視它,再決定要不要接受它。無論一個想法看起來有多麼荒謬、多麼不可信、多麼讓人厭惡,受過教育的心智、有智慧的人都能先好好地審視它,再決定要不要拒斥它。』
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提示了一種自我教育或自我開發智慧的方法,而操作這種自我教育法,必須先找到一些初步看起來可信或初步看起來不可信的說法,然後訓練自己,針對初步看起來可信的,先將它推離自己一步之遙,檢視它,不要立即接受它,針對初步看起來不可信的,先不要逃離,勉強自己正視它,檢視它,不要立即拒斥它。
初步看起來很可信、很吸引人的想法,以及初步看起來很不可信、讓人厭惡的想法,都是鍛鍊智慧的難得的工具。
但是,最難得的是,初步看起來很可信、很吸引人,卻同時又是初步看起來很不可信、讓人厭惡的想法,遇到這樣的案例,是增長智慧極難得的機會,不要錯過。
不呼不可壓抑心中的小鹿亂撞,快接近智慧湧泉之口了,再逼一下。
「剛剛你說,界定出並說明了『表面上極度混淆但實質上幾乎相反』的概念,是表徵了大智慧,為甚麼?為甚麼相斥的概念會被錯誤地緊緊混淆在一起?是甚麼讓它們混淆地連在一起?」
開兒沒思考便迸出一串話:「是人心讓它們連在一起,是人們的思想慣性讓它們連在一起,是語言的概念網絡讓它們連在一起,是人們害怕跨界的恐懼讓它們連在一起,有時候也不知道是甚麼讓它們連在一起,連得好緊,緊到像律法、規則與必然性。打破它們是打破人心、打破思想慣性,打破它們能帶我們來到概念網絡的邊緣,打破它們是打破跨界的恐懼,打破它們像是打破律法、規則與必然性。」
開兒彷彿自言自語般地不停說著:「智慧入口位在思想弔詭之處,在概念網絡的皺褶中,在互斥概念疊壓的細縫裡。概念之間的緊張關係是智慧訊號,引導我們尋找彼此混淆的概念,找到它們,扯開它們之間的細縫,幸運的話,你扯開的就是智慧入口,智慧入口就是智慧之眼,從中你會獲得新的視野,看見過去沒找到的困境出口、難題解方,超越了看似不能解的困局或兩難。」
然後,開兒說了一串與智慧追尋相關的話。每說一句,深度森林裡就湧出一萬隻貓頭鷹,慶祝智慧之光從概念網絡或意識形態的裂縫中湧現。
gu-gu-guu、gu-gu-guu,一萬隻白臉角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howo、howo、howo,一萬隻猴面貓頭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kuuu、kuuu、kuuu,一萬隻死亡貓頭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ooo、wooo、wooo,一萬隻茶眉眼鏡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gu-gu-who、gu-gu-who,一萬隻小灰貓頭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bubo、bubo、kaba、kaba,一萬隻恨狐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meoo、yeu、meoo,一萬隻白夜貓子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gu-gugugugu、gu-gugugugu,一萬隻鵂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gu-gugugugu、wooo、wooo,一萬隻烏林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oo、woo、howo、kuuu,一萬隻毛腿漁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howo、howo、wooo、wooo,一萬隻鳴角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gu-gu-who、gu-gu-who,一萬隻灰林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oo、woo、meoo、meoo,一萬隻大角貓頭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gu-gugu、gu-gugu,一萬隻穴居貓頭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gu-gu、gu-gu、gu-gu,一萬隻三寸丁貓頭鷹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a-wo-woo、a-wo-woo,一萬隻長紋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heuo、heuo、gugu、gugu,一萬隻笑鴞從遠古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o-wo-a-woo、wo-wo-a-woo,一萬隻斑林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op、wop、wheoo、wheoo,一萬隻領角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hoo、whoo、wop,一萬隻原鴞從古新世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who、who、who、who,一萬隻長耳鴞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boo-book、boo-book,9,999 隻不呼不可從林中深處飛湧而出。
boo-book、goor-goor-da、mel-in-de-ye、koor-koo、gurr-gu-mar-lu、
guurr-guurr,守關者不呼不可慢慢地飛出深度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