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摺痕(2):連戰失蹤了 

台灣外交處境艱難,當年才當選副連戰出訪演出「失蹤記」,讓國內媒體抓狂。(新華網/風傳媒合成)

在中國政府的全面封殺之下,歐盟國中有了一則不成文規定:

任何台灣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

都不能再拿到歐盟諸國的任何簽證。

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教訓人的樣子和他的銀色高級領帶。

作為副總統,他的行事格調相當不錯,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教授,英文流利,談吐頗為講究,畢竟是連橫的孫子;但或者也正因如此,他身上有一股傲氣,眼神也過於銳利嚴肅。

那是在布達佩斯往維也納的巴士上,他西裝筆挺和妻子連方瑀坐在巴士司機後的第一排位置上。我是最後一名上車的乘客,他冷眼看了我一眼,表情不悅。我望向車廂,坐位都坐滿了,只有他副總統旁邊的兩個位子是空的,我坐了下來。沒一會,在車子行進當中,那時的新聞局長胡志強便從車廂最後方走過來,「陳小姐,你要不要到後面來坐?我旁邊還有位子?」

我明白胡志強的意思。我不該坐在副總統身邊的位子,我立刻和他往後面挪動。後來我們聊了一個路程。

其實我會是最後一個上巴士的乘客,是有原因的。

讓我先從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日那一天說起。

那一天,在慕尼黑家裡,早秋的午后,舒適恬靜。還記得是接近傍晚時分吧,電話響起,是台北報社的國際新聞中心同仁,「連戰失蹤了!」電話那頭,同事的語氣帶著幾分急迫,「他和一行人共十多位團員,一起在甘迺迪機場消失行緃。」

那時我根本沒想到,彼時連戰的一趟旅途有多重要。其實更誠實地說,我一點都不認為連戰的行程有這麼重要....那幾天,歐洲的重要國際新聞是韓國前總統的新聞,八月二十六日,韓國漢城地方法院判處前總統全斗煥死刑和盧泰愚有期徒刑二十二年六個月。再過一星期,第五十屆聯合國全體會議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這是許多歐洲報紙的頭版新聞。

我服務的是台灣媒體,台灣媒體關心的是我國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出訪多明尼加,過境美國,下落不明。那幾年,台灣經濟起飛,在國際間還頗有幾分經濟實力,所以主政的李登輝總統一直強調,台灣應該要突破過去戒嚴的窘況,積極走出去。

作為李登輝副手,連戰承續了這樣的外交政策,他碩士學位修的便是外交,也曾擔任台灣駐薩爾瓦多大使、外交部長,連戰在此時的一連串動作,也開始了台灣外交史上所謂的「密訪外交」及「過境外交」的一章。

這一天,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日,全台灣的新聞媒體都在找連戰。

連戰去了哪裡?我接到這通電話,距離截稿還有三、四個小時。報社上上下下如此重視此事,在那些年,我一直是獨家國際新聞的領先者,很多新聞同業以為我身上有好幾把刷子。因此,這個追查連戰下落的重責突然降臨到我身上。

如果一定要追蹤連戰去了哪裡,什麼事都不知道,那我至少要知道一件事。「什麼事?」同事推敲我的意圖,「至少,我得知道連戰何時離開紐約!」經過確定,連戰一行人最後被親眼目擊進機場的時間是上午八點,在甘迺迪機場。

上午八點,紐約甘迺迪機場,這就是全部的線索了。

上午八點鐘的甘迺迪機場,有近百航次的班機飛往世界各地,連戰究竟會在哪一台班機上?

我開始思索連戰可能飛往的地點。打開電腦,盯著電腦螢幕,把甘迺迪機場在那個時刻飛往全世界的班機時刻表,全部列印出來。我開始用刪減法刪除--他剛從南美洲過境美國,如果要飛往亞洲和非洲不必這麼保密,所以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歐洲。於是,我將焦點鎖定在連戰失蹤的那個時段飛往歐洲各大城市的所有班機;再考量紐約到歐洲的飛航時間,以及時差因素,班機的範圍再縮小一些。然後,就是班機降落的機場――歐洲所有的機場,包括慕尼黑、柏林、巴黎、維也納、羅馬……我一一打電話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