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要在台舉行世界大學運動會了,既然是大學生的運動會,一定少不了大學間的交流互動,政大要怎樣呈現自己呢?同時可以做好爭取引進國際大師和留學生的工作。化南新村應是非常好的,見證政大的場所,可以介紹許多生動的故事和場景,請務必抓緊時機,好好展示導覽一下,必能為世大運增添一些光彩。
今年九月下旬,正值政大校史館館慶,有幸一睹政大光榮的過去。進門迎面所見就是政大的校訓:「親愛精誠,繼往開來」。從民國16年創校以來,在戰亂中曾多次遷址、改名,但直到民國43年在台復校,校訓依然。也就是說,當年要為國為民培訓高等人才的初衷,始終堅持至今,是多變環境下不變的精神,足以稱得上是政大的傳統了。
進而省思,要培養人才的先決條件應該是、也只有是師資。曾任兩岸清華大學及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在1931年就職校長典禮上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在實際上也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以盡可能優越的生活和教學條件來羅致有學術名望的教授。其中優良居住環境的提供是很起作用的一項。其中,當年的台大如此,政大亦然,化南新村便是實例。

之前,筆者曾兩度造訪化南新村,一到現場,便被那寧靜優雅、綠意盎然的環境所吸引,而建築的用材、施工品質、外型設計,乃至室內格局、設備選擇,雖非豪華,卻是當時能及的一流品質。不僅如此,連戶外的生態系統、巷道系統,包括加強防止淹水,圍牆稍折以便巷邊互動交流,都有所安排,而尺度和安全性亦有利於成為孩子們的玩耍空間等等,在這些方面,梁銘剛、孫啟榕、苑舉民等老師都有過細微中肯的說明,不再多敘。但不能不強調的是,凡此種種都足見證政大校方當年為了爭取一流師資,而提供較好的居住條件所展現的盡了力的誠意。
而更可貴的是,該區至今仍保持得十分完好,其優越條件仍然存在。甚至更為難得,這樣二層獨戶帶院子且又生態盎然的住宅區,現在台北市何處才能找得到?何況,對政大來說,就在校旁!我們如今常常會懷念在台特有的眷村氣息,不捨那種住戶之間人與人互動的親切、方便、而熱絡,遠非當前許多高層電梯公寓裡的陌生冷漠所能相比。而在化南新村,比起軍眷村來,另外多了一份老師之間,尤其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上述的這些條件,對於來自國際的大師當更有吸引力。因為他多會希望在課餘多了解一些當地情況,特別是與校園內的人多一些互動的空間。如果帶有家眷、孩子,那又更多了一層下一代的交好機會了。而且這裡,還擔負著政大來台後發展這份重要歷史的見證作用,一旦拆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這並不是說大樓不重要,更非不需要,問題在於時機和先後的取捨評量。多年來國際上大學評比排名的標準,其中師資的品質、數量及其研究教學的成果,從來是被最先考慮的,但並無一項涉及大樓及硬體。為什麼呢?值得深思。退一步說,回顧抗戰期間遷至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何來成套的校舍?除臨時零散暫租者外,新建的能有磚土牆、茅草頂,可以容人就不易了。可是仍然教出了許多高材生,像是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還有很多人才,日後在海峽兩岸都起著國家棟樑的作用,不少還當了大師,教出了一批新的高材生和新的大師,在政大也不例外。例如曾任政大教務長,後四度被延攬為臺灣省政府秘書長的浦薛鳳即任教過西南聯大。另一位也曾擔任政大政治研究所所長、內政部政務次長等職的易君博先生,也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浦先生所著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易先生所著的《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都是修習政治學必讀指南。

可見,暫無大樓但有大師,還是可以不失大學的精神的,何況,目前的硬體條件比當年好太多了,只要再爭取一點時間,更集思廣益、多元考慮,必應能找出更多妥善的方案,來解決大樓問題的。
明年就要在台舉行世界大學運動會了,既然是大學生的運動會,一定少不了大學間的交流互動,政大要怎樣呈現自己呢?同時可以做好爭取引進國際大師和留學生的工作。化南新村應是非常好的,見證政大的場所,可以介紹許多生動的故事和場景,請務必抓緊時機,好好展示導覽一下,必能為世大運增添一些光彩。 (相關報導: 苑舉民觀點:留一片綠肺─為政大化南新村請命 | 更多文章 )
*作者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是著名建築師梁思成的學生,曾任「建築與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建築師、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