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幾張女籃照片,心靈難免被觸動,這些女孩標緻、漂亮,充滿魅力。除了外型搶眼,笑容甜美迷人,才華洋溢,他們在球場上的表現和努力很吸睛。
台灣女籃關注度一直不高,WSBL女籃超籃上季政策砸了錢,做了行銷+電視轉播,女籃聲勢有了,關注度拉高,氣象一新,加上第一次新人選秀會,新鮮感十足,創造媒體聲量和均衡實力,每個人都期待女籃在台灣能有起色。
WSBL女籃新人選秀會主要目的當然是均衡實力,避免國泰女籃掌握絕大人才和資源,這是其他三支女籃隊台元、台電、電信始終很在意的事。
新人選秀會是個開始,是個機制和重新整頓女籃、投入經營契機。

女籃目前發展和趨勢,每個人都樂觀其成,電視轉播+行銷+新人選秀會,創造聲勢和關注力。但能不能對症下藥,治標又治本,需要時間和市場考驗。
台灣女籃其實20年前還是「挺熱門」,瓊斯杯國泰女籃vs.日本職籃,中華女籃vs.日本女籃精采賽事,在已經拆除的白館(前台北體院體育館)都能創造3000人滿場盛況。
不只是中日、中韓女籃國家隊之戰滿場,國泰女籃對日、韓國家隊,同樣能創造滿場聲勢。
7、8年前我就提過,女籃想要扭轉情勢,起死回生,唯一之路就是「女籃職業化」。
職業化的手段和策略是:聯盟組織結構必須改變,要有快速決策核心,專人專職負責,打開市場創造產業能量,因此得有專職執行團隊負責賽事包裝、行銷,做好所有「服務」,服務項目包括:球迷資訊、官網粉專、媒體話題、場內場外活動互動、精緻商品、深入球迷和生活、社區、學校,當然賽事品質和比賽內容、競爭力,都要同步提升。
負責SBL超籃和WSBL女籃超籃的中華籃協不是做不好事,而是組織結構和執行力問題,全台灣運動單項協會都會遇上這種困境和難題。像SBL、WSBL這種能賣門票,聲勢打出來電視轉播、市場、產業,入場球迷都能創造3000-6000人的運動,必須要有專職團隊負責營銷+服務,產業才能升級,規格才能突破。

新人選秀會未來3-5年,或者8-10年以後,或許能提升國泰之外其他三支女籃競爭力,減少國泰女籃獨霸優勢,但也有可能很難。女籃營運組織結構不改變,沒重建,賽事服務、場內場外、商品創意沒有融入「職業化規格」的配套和市場策略,女籃新人選秀再怎麼選,恐怕還是癱在那裡。
一名國家級教練透露,「這些大學畢業或者還沒畢業的球員,在大學打了幾年,你以為把他們擺進WSBL就馬上能用?那太難了,2-3年內能成為主力,那是天才,但絕大多數能進入輪換陣容就不錯」。
現代運動產業如果還是用業餘時代的賽制、規格、思維,只靠政策補助增加電視轉播和宣傳,沒能從專職執行團隊+組織結構去做全盤改變和提升,已經很難在市場上創造聲勢和奇蹟。
新人選秀推動上路確實很棒。但這些都不是球星,不是超級新人,知名度和影響力太低,原本就沒有關注力的女籃,這些還沒有登上過WSBL舞台的新秀,很難為台灣女籃創造更大聲勢和關注力。
台灣女籃其實充滿魅力,過去6-8年人才輩出,她們不只美麗、標緻,外型搶眼迷人,而且數量愈來愈多,對籃球充滿熱沈,只要給他們更好的環境和舞台,更多激勵和營銷,把籃球、商業、時尚、伸展台做充分結合,她們很有機會成為籃球市場上「嬌點」,創造女籃產業深度和關注力。
新人選秀會只是一個起點,但真的沒有那麼重要,真正核心關鍵還是在四支女籃球隊的經營管理團隊、思維、營運機制、教練團能力必須提升,更重要的是聯盟組織結構必須要全盤改變。
沒有專人專職+負責承擔,永遠做不好,更何況沒有專人專職負責,台灣體育想要有明天,這是追求改變和成功最基本概念。
女籃,充滿魅力,如何做好營銷、挖掘這種得天獨厚的天賦,有效運用+打動人心,那才是真正高手。
◎加入風運動粉絲專頁,帶你掌握更多國內外體壇動態 (相關報導: MLB》被界外球擊中的女童傷勢曝光! 近8成球迷支持擴大防護網範圍 | 更多文章 )
◎加入風運動LINE,嚴選好文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