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專欄:捍衛價值─香港的衝突是價值衝突

作者表示,香港與臺灣的年輕一代,正在形成價值共同體,遙相聲援、共同抗爭,捍衛城邦國家的自由價值。(資料照,美聯社)

香港與臺灣的年輕人已進入價值主義時代,而另一些人卻還停留在資本主義時代,甚至是滯留在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的思維模式中。區別在哪裡?把自由民主正義的價值看得高於發大財,就是價值主義者,而將發大財或財富增長看成精神追求,漠視自由民主正義,則是資本主義者。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狀,無論在香港還是臺灣,更多的是年輕人出於維護價值,而站出來高聲呐喊,反對香港的送中條例,反對紅色媒體與經濟統戰在臺灣滲透。

香港與臺灣的年輕一代,正在形成價值共同體,遙相聲援、共同抗爭,捍衛城邦國家的自由價值。文明世界的價值共同體正在形成,正在形成共同的力量,制約反普世文明的專制獨裁政權,遏制其對文明規則的破壞,捍衛自由民主價值。

無論是在香港還是臺灣,我們看到的是東西方文明沒有必然性衝突,而形成內在與外在衝突的,只有價值理念,是親共愛國的社會主義理念,還是要自由的價值主義理念,或者發大財的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理念。親共的左翼代表過去,初期資本主義理念流行於現實,而價值主義,代表城邦國家與世界的未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誰尊重價值主義,誰就擁有未來。

 

一、沒有文明衝突只有價值衝突

香港「送中條例」像一種令人恐懼的病毒要植入自由城邦體內,但被年輕的生命群體強力排異,並在城邦體內形成強大的抗病毒能量,這種能量正在發揮國際效應:

美國10位跨黨派國會議員6月13日提出「加強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達對香港人權與法治的堅定支持。更進一步的消息來自《蘋果日報》報導,法案之中設下2020年普選立法會的「時限」,並明確要求普選特首,法案如獲通過,港府若不作回應,勢影響《香港政策法》,最嚴重可換來美方制裁。

英國外交大臣亨特(Jeremy Hunt)星期二(6月25日)在英國議會說: 1984年瑪格麗特·柴契爾和鄧小平簽署了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國際約束力的法律協議,我們將恪守該協議。我們希望中國也能這樣做。

1984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左前)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右前)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鄧小平(前排左四)也在場觀禮(新華社)
1984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左前)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右前)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鄧小平(前排左四)也在場觀禮(新華社)

臺灣也有動議立法禁止中共的紅色宣傳與滲透(禁中共的國旗與國歌),而大規模的反紅色宣傳滲透活動,已在臺北盛大展開,對不久前泛紅造勢形成強力對比與反制,臺灣的自由力量也因此被啟動了,這是香港特首或中共政府送給臺灣人民的病毒疫苗,負價值的病毒,因強有力的抗爭,而產生抗體,被啟動的抗體,卻是正價值。

這是香港送中條例帶來的無邊際效應,價值輸出,有時是負負得正,中共每一次強力的滲透與威權擴張,都會帶來這樣的效果,使臺灣人警醒,意識到自由與民主比發大財謀經濟,是更值得珍視的價值。

有一種分析叫價值主義分析,香港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地,因為也是價值多元融合與包容之地,香港對臺灣、特別是對大陸不僅有特殊的經濟意義,它使古老的大陸進入近代文明,也使大陸經濟進入現代文明,或者說,對中國大陸進入近現代文明,香港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相關報導: 北京不准G20談香港,「反送中」偏要告洋狀!G20大阪峰會前夕,香港民眾向駐港19國請願 更多文章

不僅是經濟,還有文化,可惜的是,香港文化發展到七八十年代,正在形成獨特的東西方融合的城邦文化高峰,可惜回歸之後,香港的文化獨特性被大陸消解,失去獨特的文化風範,基地意義(文化輸出)幾乎蕩然無存,政治價值呢?大清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共政權經濟開放之後,仍然是又一次洋務運動,又一次師夷長技以制夷,不僅如此,因泡沫經濟崛起而不可一世,用自己的政權威權,來滲透與控制自由的城邦,使城邦卑微的自由法治步步逼仄,而民主的價值也通過設置規則,使其無法成長起來。總之,帝國不允許城邦更自由民主,進一步要通過壓縮城邦的自由法治空間,使其完全成為自己控制下的一個藩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