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國及城市無不亟力尋求淨零新解方,以加速遏止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衝擊。為持續接軌國際淨零趨勢,臺北市環保局8日舉辦「2022臺北市淨零未來論壇」,除柯文哲市長出席致詞外,另邀請到2007諾貝爾和平獎共同獲獎人,同時也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六次氣候變遷報告(AR6)都市系統專章首席作者(Lead author)─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山形与志樹教授,透過線上交流,分享永續未來社會的推動理念和經驗,作為臺北邁向淨零的參考。
論壇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共同為臺北市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研討相關策略。柯市長致詞時表示,作為臺灣首善之都,臺北市展現淨零政策無悔決心,於今年3月發布「臺北市2050淨零行動白皮書」,具體提出氣候行動預算與計畫;此外,「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也於今年6月在市議會支持下三讀通過,為臺北市擘劃未來30年淨零轉型藍圖。
環保局指出,北市住商部門和運輸部門碳排放量,合計占全市排放量約95%,是淨零推動最關鍵的兩個部門,因此論壇主題聚焦於淨零城市規劃及綠運輸發展,特別邀請山形与志樹教授,透過視訊方式進行專題演講。山形教授說明COVID-19疫情對全球碳排放變化影響,切入城市設計在氣候韌性和脫碳的重要角色,並從氣候變遷風險與淨零因應,分享模式分析等智慧化技術,應用於城市系統未來在能源、運輸、健康風險方面的規劃與設計。
論壇另邀請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楊沛儒教授,借鏡新加坡、東京、香港等地區案例,在線上分享零碳智慧城市策略。此外,臺北市立大學邱英浩校長則針對都市空間結構淨零轉型,分享城市韌性建設規劃經驗。綠運輸方面,交通部運研所林繼國所長分享2050淨零排放目標下運輸部門的轉型策略;臺灣大學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張學孔教授,則分享擴大公共運輸、共享運具等公共綠運輸導向發展規劃。

臺北市在6月中旬通過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成為全國首部2050淨零排放地方法規,自治條例除成立「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統籌督導全市氣候調適與節能減碳工作、設置「氣候轉型基金」獎補助、鼓勵各項節能減碳、增加碳匯、氣候調適、公正轉型工作外,並以「除碳」、「創綠」、「節電」、「綠運」、「減廢」、「增匯」、「調適」及「永續」做為自治條例的八大核心項目,全面啟動氣候調適及淨零排放工作。
環保局長劉銘龍表示,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是全國第一部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及路徑入法的地方自治法規,擘劃臺北市未來30年淨零轉型方向,為邁向零碳臺北立下里程碑。議會三讀通過,彰顯臺北市追求淨零排放之決心,特別是自治條例中多項進步立法與觀念,將可加速淨零排放推動的力度與廣度。
北市做台灣淨零排放的領頭羊,用以向世界宣示台灣落實2050淨零排放的行動與決心,環保局呼籲中央與各縣市能與臺北市在淨零排放道路上齊步向前,共創台灣淨零奇蹟。 (相關報導: 防空戰備不忘挺全民國防!「中低空反制利器」35快砲現蹤空軍三重一村 | 更多文章 )
環保局表示,淨零排放涉及能源、建築、運輸、廢棄物等多面向議題,臺北市希望透過掌握淨零轉型契機,帶動城市綠色經濟成長,將減碳挑戰化為產業轉型與提升競爭力的驅動力。淨零目標並非單靠市府可獨立達成,亦非一蹴可及,更需要企業及民眾共同支持配合,市府也會持續汲取國內外淨零推動經驗,公私協力努力邁向淨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