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專欄:天災人禍的中國,還能侈言脫貧嗎?

習近平與李克強。(美聯社)

當中共李克強總理力推「地攤經濟」的政策而正在遭到習近平「脫貧政策」強力絞殺的同時,台灣的小英總統卻跑到基隆去,想為基隆的觀光夜市充當一回代言人。

6月8日晚上5點到6點,台灣總統車隊抵達基隆廟口夜市消費,一嚐蚵仔煎、營養三明治、酒釀湯圓、愛玉冰,停留約40分鐘後離去。小英總統喜孜孜地宣傳說,疫情已告一段落,現在是新生活的開始,配合7月15日推出「振興三倍券」,呼籲民眾到處買、到處吃、到處逛,多走多消費,期使下個月推出的振興方案之力度能更強。

94萬張罷韓選票的威力震懾,令柯P成了「刺蝟」

不意卻因為小英大啖蚵仔煎的場景被媒體放大報導,而突然引發各種「罷柯」的聯想和解讀,並因此惹得台北市長柯P高度不悅,於10日在臉書怒沖沖地開了重炮,痛批民進黨對台灣手足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從不手軟,只要不同調就是破壞團結、中共同路人。他質問說:「這是民主嗎?還是你的民主和大家不一樣。」他說:

重點不是一黨專政之名,而是一黨專政之實。如果當權者不能容忍不同的聲音,不知節制權力的擴張,只是把不同意見者,一律打成檳榔、叉燒包、紅心芭樂,我們要如何正常自在的發聲,又如何能對台灣的民主、政黨政治的正常化有所期待?

也許是受到94萬「罷韓」選票超強威力的震懾,台北市長柯文哲顯得有點兔死狐悲的自哀意味。發文語調充滿刺蝟型張牙舞爪氣勢,也算情有可原吧。

資深媒體人鄒景雯隨即刊出專文《本土兩黨制》對此提出評述:

柯市長或許社會科學的基本素養不足,用錯了「一黨專政」,如果他正確使用「一黨獨大」,相信蔡總統的答法不會四兩撥千斤的輕鬆......

不過,這類柯P式的口水戰只能當笑話看待,無關大局,我們還是寧可關心「地攤經濟」的歷史源流。

事實上,台灣人都很熟悉「地攤經濟」,早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的台灣經濟成就即是從「擺攤」點火發動的。延續至今,除了遺留下來的台北士林夜市、師大夜市、華西街夜市和各縣市各都會內的多處迄今仍然赫赫有名的台中逢甲夜市、高雄六合夜市、台南花園夜市和大東夜市、基隆廟口夜市、宜蘭羅東夜市、嘉義文化路夜市等等,不一而足,不僅是當地市民樂於遊逛消費的首選標的,更不時地吸引外地觀光遊客大啖美食的最佳選項。

這一類台灣夜市攤販文化歷經幾十年大浪淘沙式的適者生存之長期消費洗禮,在各自的夜市地盤上已經建立了自有的特色和口碑。而「逛夜市」也隱然成了台灣人獨有的一種成長經驗。就像手機一樣,如今已是人們不可少的生活必需。 (相關報導: 趙春山觀點:中美難「結」難「解」 更多文章

20200508-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海外旅遊市場急凍,圖為羅東夜市人潮爆滿。(盧逸峰攝)
地攤經濟、夜市經濟是台灣生活的日常。圖為羅東夜市人潮爆滿。(資料照,盧逸峰攝)

民族偉大復興豈容地攤經濟橫行流竄

上月底,當李克強爆出「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1000人民幣」並對中國人民大力推出「地攤經濟」政策之後,6月8日,中共新浪網的「財經頭條」出現一篇很特殊而突兀的文章:《台灣地攤經濟,是如何做到聞名世界?有哪些是值得借鑒》,該文盛讚台灣夜市攤販的成功與存在必要性,以及他們在國家經濟上的貢獻。該文寫道:

60年代的台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建設引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人們在出工之餘,聚集在城市的角落裡擺攤,有倒賣CD的小販,有賣炒河粉的小哥,有做家鄉小吃的大姐。隨著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攤位上的生意五花八門,逐漸形成了一條以美食小吃、小商品擺賣為主的街道。

儘管轉型逐漸成為台灣旅遊業的一部分,但夜市裡的文化並未因為遊客的到來而受到商業化上的衝擊。人們過去賣什麼,怎麼賣,都沒有太多的改變,所以無論是遊客還是原先的顧客,都對夜市樂此不彼,而不會因為說它成為了一條旅遊美食街,就再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