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漢賊不兩立種下一中苦瓜 如今只能嘗苦果?

「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成為台灣參與國際的重要模式。圖為行政院長林全出席中華代表團返國歡迎餐會會。(陳明仁攝)

2009年起,台灣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國際衛生條例》(IHR)的運作,2009年7月,台灣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下的《政府採購協定》(GPA)。同年起,台灣連續幾年都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邀請,由衛福部部長以Chinese Taipei名義、觀察員身分率團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2013年我國民航局42年來首度獲邀率團以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guests)身分出席第38屆「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留意上述國際組織參與成績表發布的時間,不難發現,這份成績單是和兩岸關係改善,連結在一塊兒的!這是馬英九政府外交休兵政策所結的果,也是兩岸和平紅利的一部分,雖不滿意,勉強可以接受。

台灣今日參與國際組織困境,源於當年的作繭自縛,源於當年的堅持漢賊不兩立所衍生出來的「一個中國」原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年台灣種下了苦瓜,如今,就得概括承受吞下這苦瓜。歷史既然不能重寫,台灣今天也沒辦法跟國際社會說:「1971年的決定不算數,重來!」如今的台灣,只能從迷霧密布的叢林中,耐心地找尋出路。弔詭的是,如今,台灣若想重新回到聯合國,若想參與各項國際組織,解套之道,怕還是得從「一個中國」的原則裡去尋求,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台灣必須持續與大陸和解,盡量拉長兩岸享受和平紅利的時間,用時間換取台灣在國際間的空間。

衛福部長林奏延今年5月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演說並發表演說(YouTube)
衛福部長林奏延今年5月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演說並發表演說,明年能否順利成行還在未定之天。(YouTube)

台灣參與國際 要設想兩岸與國際都不反對的方案

在現實環境裡,台灣沒有條件與中國抗爭,更沒有籌碼向中國挑釁,台灣要想成為國際社會與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者,必須用更長遠的眼光和耐性,尋求一個兩岸與國際社會的要角都能首肯或不反對的「解決方案」。

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的長期挫敗,使得許多人產生了莫名的焦慮感,因而有許多人病急亂投醫,或是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或是主張台灣應成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或是主張台灣應用新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有人乾脆說自個兒是日本人....。衡諸國際現實,這些主張大抵都僅止於口號、理想、幻想,並無實現的可能性,這類的主張一旦轉換為行動,甚且還可能危及台灣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現有會籍與參與,失之東隅,且無法收之桑榆。

目前台灣除了聯合國及相關組織,以及若干非關聯合國但我國主動退出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刑警組織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簡稱 Interpol)以外,在許多國際組織裏仍然擁有會籍,或有積極參與的身分。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洪荒之力設館 吹灰之力撤館 更多文章

根據外交部網站的資料,我國目前在37個國際組織裡擁有正式會籍,並以觀察員等身分參加了22個國際組織。在37個擁有會籍的國際組織裡就包括了「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亞非農村發展組織」(African-Asian Rur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ARDO)、和「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等國人孰知的國際組織。至於以觀察員身分參與的22個國際組織包括了「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糧食援助委員會」( FAC)、「中美洲暨加勒比海盆地國會議長論壇」(FOPREL)、「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等,多是國人不太孰悉甚至從未聽聞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