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颱風來襲的前夕順利飛往北京做計劃前的準備。他叫劉維夫透過朋友發的消息看見了我的計畫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與影像一直是他所喜歡與在意的今晚在北京與他見面幸運的回家路上多了一位夥伴。
陝西•十三朝古都這裡的文化人文底蘊就像從這個地方長出來的根濃厚的深深的包覆著這個地方。歷史與環境建築與食物都是極具特色。我想以這裡做為回家路上的出發點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這兩天陝西朋友的親戚帶著我與夥伴來到了他們的老家。老家外頭都是較為現代化的鐵製門房 。但走進家裡面是保存著古舊時期的土窯洞。一進到土窯裡,就像開了著空調,與外面熱呼呼的天氣簡直成了對比。以前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居住在窯洞中是宜居的冬暖夏涼。 原來是真的。這裡是位於陝西省•石家溝。
原來預計能一起參與拍攝計畫的劉維夫卻因臨時有事在身而無法前來只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一步步走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她是孫倩琳,深圳人。和她是去年在台灣認識的交換學生。學期結束後她將要返回深圳的前夕,和她提起了這個計畫。其實不知道我的計畫是哪裡吸引了她,只記得當時她用炯炯的眼神與乾脆的語氣對我說: 『算我一份吧』。這過程中也遇到了些變化,但她仍舊願意和我一起站在黃土高原上。看著這裡的故事謝謝她,回家路上的好夥伴。
算是意外發現了這個村子,一踏進這個村子時,濃重的黃土味撲鼻而來。這裡是陝西渭南• 澄城縣堯頭鎮的山岩村是一個只剩下二十多戶的老村落因地層塌陷,這裡將在今年的九月遷移。第一站將在這裡拍攝窯洞農村的全家福以及他們的生活故事。

今天下午在村子裡面繞繞看到了幾個小孩在玩堆沙堡的遊戲他們一邊唱著歌一邊堆沙摸樣太可愛了於是就走近了他們和他們玩在一起但在我拍完這張照片後開始有當地的長輩以為我是人口販子藉著拍照的手段,要對這些孩子不利。
經過了幾天的努力,一戶戶的解釋了計劃內容與實踐全家福的拍攝。漸漸的村子裡的人開始相信了我們遇到的每戶人家總是問我們熱不熱、渴不渴,要不要到他們家裡休息現在是每個爺爺奶奶們搶著為我們做飯。

原來窯洞很時尚。土窯洞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結構因地質關係無法用樑柱做內部隔間所以窯洞都以客廳、房間與廚房三間一體的概念為基礎所打造居民們常用簡單的櫃子或蓆簾將窯洞一分為二一邊為儲存糧食的區域剩下的另一邊就是擺放生活用品的客廳、廚房與炕。原來現在流行的開放式廚房早在窯洞農村就已經使用了。今晚將正式入住。

告別式。上週村子裡有長輩過世頭七過後在今日出殯早晨在鎮上舉行告別式下午把棺木移送至村子後山埋葬一路上鞭炮聲不斷因過世的長輩已年過九十屬喜喪所以印象中悲傷的喪禮變成相對歡慶的儀式。 (相關報導: 把番茄拿去洗,竟一顆接一顆爆炸了!中國生存大不易,大工廠會爆、連蔬菜水果也會爆 | 更多文章 )

靠天吃飯。這裡的農作物有兩種一個是花椒,一個是黃花菜(台灣俗稱金針)這兩種較為耐旱的農作物一年只收成一次剛好就在這幾個月的時間ㄧ但季節過了就沒了接下來嚴酷的寒冬什麼事都做不成。這幾天住在村子裡每天下午都陪著不同的奶奶摘花椒奶奶說雖然花椒耐旱但若一直不下雨還是會影響花椒的生長花椒長的不好他們的冬天也過得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