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眾聲喧嘩中,坐上那張椅子做自己的觀眾

台灣栢優座版本的「椅子」。(台灣栢優座提供)

法國劇作家伊歐涅斯柯(Eugne Ionesco,1909~1994) 1952年創作了經典荒謬戲劇《椅子》,經典最奇妙的就是,不論隔了多久,仍然跨時空地域的回應當代議題。

如果你討厭臉書的喧囂,如果你個性害羞木訥,如果你討厭跟別人談判協商,如果你期待由一個代言人、委託人、經紀人來替你表達心聲、說明理念、爭取認同、談判價格、處理合約,把種種鳥事幫你處理掉......

伊歐涅斯柯在《椅子》這齣戲裏告訴你,別傻了,等到白髮鶴顏,還是沒人能幫你說。

劇中的老夫妻覺得自己不擅表達,辦了一場宴會,請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聽演講,邀來一個演說家替自己代言,要他為自己說出自己這一生重要的想法。演說家遲未出現,叫老夫妻望眼欲穿,好不容易終於盼到演說家大駕光臨,他一開口,卻詞不達意、支離破碎、含糊不清。原來他既聾又啞!

老夫妻期待已久,託付了畢生希望的演說家,不過是沒有能力聽、說、運用文字的失語症。

但此時老夫妻已經先跳樓自殺了,也沒機會再爭取最後一次機會為自己表達了。

瑞士洛桑劇院《椅子》劇照。(台北藝術節提供)
瑞士洛桑劇院《椅子》劇照。(台北藝術節提供)

伊歐涅斯柯似乎想要告訴我們: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期待別人代言,自己不說,卻期待別人了解你---這是一件註定會失望、失敗的事。生命是無盡的失語和失望。

是的,特別在當代,在人人都透過雲端接觸,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世界, 一旦保持沉默就好像從世界上消失。難怪:讓我們聽見世界的聲音、讓世界聽見我們的聲音、向世界發聲----就成為這個時代最盛行的號召與廣告話語。

椅子裡面老夫妻的對話,也很像臉書或即時通訊軟體上面的對話,零碎、隨時不相關、跳躍隨機、喜感和嚴肅抒情隨時切換跳躍......

在這個人人都喧嘩的時代,沒有話語,甚至沒有一張圖片,或是虛言廢詞. 比如類似《椅子》裡演說家的「嗯嗯啊啊 嗯嗯姆 嗯呜嗯呜嗯」這些無意義的虛詞都沒有發出,沒有:「嗚嗚嗚嗚嗚」「我的天啊! 」或者是表情符號笑臉哭臉倒地愛心.....你就是個被忽略而不佔據人們記憶體頁面的,灰塵。

在這個時代,似乎我們都必須跳出來為自己發聲,否則就淹沒在喧囂當中。但是如果要選擇加入喧囂的洪流,發聲的方式、管道和想要達到的效果,好像就要有點算計了。

勮照。(香港劇場組合劇團提供)
水面劇場療癒課程。(水面劇團提供)

替自己發言,為別人發言,可不可能有共好,創造最大利益? 經濟學家提醒我們,有更多種可能。看看電影《美麗境界》裏男主角,數學家約翰.納許提出的「納許均衡論」(Nash equilibrium)吧。在囚徒困境著名的例子中,兩個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是坦白招供,各得到五年徒刑,既不是兩人都最輕的一年,也不是量刑最重的十年。這種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刑五年的結局就是「納什均衡」。

與其忙於算計,不如努力為自己發言,努力將之表達給世界。是不是?

如今政府鼓勵創新創業,人人都是創業家,搏鬥過程中,更要學著為自己發言,讓自己被看見,爭取盡可能的資源。不為自己發聲聽起來很糟糕,落入沉默更是自我消音、自我放棄。 (相關報導: 美劇為何這麼受歡迎?「電視上一邊演、編劇們一邊看觀眾反應趕劇本」 更多文章

但是整天在意著別人,不斷擔憂自己的競爭力、害怕落伍,急著爭取別人注意力,會不會陷入像卡巴金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禪修指導師)在《正念的感官覺醒》當中說的:「四面八方而來的海量的電子郵件信箱傳真電腦頁面手機等等,這些讓我們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最重要想去的方向」;「我們想著要跟某些人、我們在意的人保持聯繫,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根本沒有跟自己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