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在立陶宛成立台灣代表處的消息傳出數月後,終於在11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同時引發北京強烈抨擊,並揚言報復。
上周末,中國政府宣佈將兩國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中國官媒提到,「反制」手段才剛開始,並要其他國家有所警惕。
外界關注,歐盟成員國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生變,是否亦是中國與歐洲關係變化的縮影。同時,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是否也影響著北京當下的外交戰略,降低全球對冬奧會的外交杯葛。
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司馬安洲(Andrew Small)向BBC中文分析稱,歐洲與中國關係確實有所變化,過往針對中國強硬捍衛視為「紅線」的議題(譬如獨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許多歐洲國家已經不再忌諱碰觸,並對其有所質疑,立陶宛目前被指是走得最遠的歐盟國家。
不過,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周一(22)則在社評中繼續抨擊,稱立陶宛為「無良小國」。社評又說,中方宣佈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級,降為「代辦」的同時亦是一個警告:「如果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有進一步破壞性行動,中國可能與它斷交.....這等於劃了一個標準今後哪個歐洲國家這樣幹,導致的後果至少會是這樣。因為這給中國實際造成的損失很小,我們也不值當動整個台海政策」。
歐洲與中國關係是否會生變?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歐盟與中國的關係變化,逐漸引發國際關注。
隸屬歐盟的歐洲議會,一年多來密集通過許多與台灣以及中國的法案或行動,讓各界開始關注歐盟對北京的態度是否產生「質變」。
今年3月22日,歐盟外長以侵犯新疆穆斯林少數民族人權為理由,制裁了4名中國官員及一家機構,北京之後立即制裁多名歐洲議會議員及學者反制。5月,歐洲議會投票通過凍結中歐投資協定(CAI)批准程序,又通過無約束力議案,譴責香港《蘋果日報》遭關停,並呼籲歐洲聯盟成員國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等;11月初,該議會又首次派遣官方代表團訪問台,與台灣總統蔡英文等高層會面。這些都引起中國強烈批評,揚言反制。
其中,人口280萬的波羅地海小國立陶宛,開啟與台灣外交互動最快,引發中國一連串抨擊及外交報復。但是,立陶宛至今沒有軟化的態度,但也稱其與台灣往來未逾越「一個中國」政策。
上述種種外交事件,引發國際輿論關注歐洲與中國的關係是否開始變化。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博士後研究的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向BBC分析,在新冠爆發之後,歐洲政治氛圍開始因為中方起初不透明的防疫政策,或假信息爭議對中國的態度開始轉變。
就立陶宛而言,馮儒莎解釋,該國戰略是在今年退出中國外交部在2012年成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7+1)之後,回到從前的歐盟(27+1)機制與中國來往。她提及,立陶宛認為17+1機制,是中國用來在歐盟拿到地緣政治利益的工具,而且該機制承諾的基礎建設補助也沒有成功交付。」 (相關報導: 「每個人都想從我們身上撈錢!」一晚旅館費用近3萬、挨餓受凍被揍 白羅斯遣返的伊拉克人向《華郵》傾訴:耗盡畢生積蓄卻淪為政治籌碼 | 更多文章 )
但馮儒莎亦強調,立陶宛此刻的強硬態度並非是「反華」,而是反對威權體制或價值。她說,該國這幾年抗衡的不僅是中國還有俄羅斯,因為基於被前蘇聯併吞的慘痛歷史,該國在90年代初爭取獨立成功後,這個小國一直強調自由獨立生存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