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愛完關係「瞬間降溫」?曖昧不明時該不該「上床」?她解析:「性自主」是想不想要自己決定!

不要將親密關係當作宣洩壓力的管道。(示意圖/網路截圖)

很多人會問我,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不再向外索討愛?到底要怎樣才可以不再重複破壞關係的行為?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呢?這三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因為當我們不再向外索討愛,就會快樂,自然就不會產生破壞關係的行為,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的。

會向外索討愛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在小時候所需要的愛,並未被父母滿足,於是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心智年齡,就停留在那裡。因為我們知道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當我們向外去尋找其他可以給予我們愛的對象時,就會把小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部分跟模式轉移到親密愛人身上。也就會產生很多索求行為,然而當我們把愛這件事情交給別人的時候,就會受到對方的左右,不僅自己很累,對方也因為自己的任何意志行為都可能對你造成重大損害而充滿壓力。

我們小時候要是沒有重要他人的照顧與愛護,就沒辦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像野生動物一樣,一生下來不到幾個小時就能跑跑跳跳覓食,人類嬰兒比其他動物的幼兒脆弱得多。那時候我們因為很脆弱,不得不把自己交給別人,所以我們很容易把陪伴、照顧、依賴這一類的行為當成是「愛」跟得到愛的方式。潛意識裡我們也會把「沒有愛」這件事情跟是否能生存相連再一起,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面對親密關係如此焦慮。

關注自己的內在小孩

長大之後,雖然還是帶著小時候對於愛的欲求不滿,但我們現在已經不是沒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的小孩了,換句話說,我們也有能力可以不再外求,能夠透過自身,去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我們要變成內在小孩的父母,去關注他、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跟無法滿足我們欲望的父母一樣,告訴自己「應該要這樣」、「不應該那樣」。而「應該」這個概念,本身就已經跟「想要」相違背,正因為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樣,才會需要「應該」、「不應該」來幫助我們判斷事情該怎麼反應跟處理。

但同時,「應該」與「不應該」就是扼殺自我的元凶,這些應該與不應該,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做「應該」做的事,我們才會得到愛;做「不應該」的事情,就不會得到愛。我們學習到, 愛是有條件的,我不能做自己、我不能拒絕、我不能反抗、我不能自私、我不能不體貼⋯⋯等等。這些,就是來自於「應該」與「不應該」的概念。

但很多人長大之後,因為小時候的創傷太過嚴重,已經無法 區分「應該」跟「想要」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了,他們會認為「應該」就等於「想要」,而持續的扼殺自己內在小孩的欲求,繼續產生 破壞關係的行為,不斷陷入痛苦的循環中。不論他們有多想改變, 但又正因為他們的改變是為了要得到認同、得到愛,就又更不可 能脫離「應該」與「不應該」的詛咒。

這些應該與不應該,跟著我們到長大,我們信奉著這些教條,正因為我們還是需要從父母那邊得到認同,我們還是期望父母應 該是完美的父母,不應該給我打擊、不應該情緒勒索我、不應該 不支持我⋯⋯等等,因為內在小孩必須由外在去滿足,我們就仍 然會以「父母(神)」的角色去看待父母,而不是一個不完美的個體。 (相關報導: 為何隨和的人常因「個性不合」被分手?心理師揭3大原因,原來在情人眼中你存在感超低… 更多文章

但實際上,父母本身也會迷惘、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也有自己的創傷課題要處理,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類罷了(所以 這也是一般人會在自己也成為父母的時候,開始跟爸媽的關係變好、變得更懂事的原因,因為理解到爸媽也不過是普通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父母,而自己終於能夠透過這一層理解,從無法從爸媽 身上得到理想的愛的陰影之中脫離)。進而,在與父母的關係上, 當父母說了你不喜歡聽的話,你就不會那麼想要反抗或是說服爸媽,而可以使用比較溫和的方式讓衝突減少,自己也不會因此不 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