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不辱國命或君命?外交部受政治干預的三個問題

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友誼慶祝酒會,總統蔡英文(左起)、前美國眾議院長保羅•萊恩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酈英傑。(甘岱民攝)

今(2019)年是《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立法四十週年紀念,我國外交部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T)均陸續辦理一系列紀念活動,既要彰顯該法對促進雙方實質關係的功效,也期盼藉由這些活動,帶起臺美關係繼續成長的動能。

歷經四十年來的實踐,證明《臺灣關係法》是一部經得起考驗、能夠提供足夠彈性與創造力的優異立法。該法讓臺美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前提下,仍能不斷開展新猷,也維護了西太平洋的和平穩定。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政府積極紀念該法,並表彰在立法過程中奉獻心力的有功人士,相信當能獲得多數國人同胞的支持。

但較為可惜的是,民進黨執政下的外交部在本年4月19日發佈了一支短片,故事大綱是一位曾參與《臺灣關係法》立法過程的美籍虛擬人物「史密斯教授」,多年來持續與當年合作推動該法的我國籍虛擬人物「林雨祥先生」通信,還曾收到「林雨祥先生」致贈「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明信片,上面大大印著蔡英文總統及陳建仁副總統向支持者謝票的照片。

之後,「史密斯教授」接受「林雨祥先生」的邀請造訪臺灣。但「林雨祥先生」因為健康狀況,無法親自接機,改請孫子「林友恆」接待(當然,也是虛擬人物)。一路上,「林友恆」向「史密斯教授」介紹機場捷運、臺灣高鐵、美國售臺的F-16戰機(特別強調近年被改裝為功能更先進的「F-16V」)等設施。最後,影片就在「史密斯教授」終於見到老友「林雨祥先生」,兩人合唱臺灣民謠「黃昏的故鄉」中結束。

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問:「拍得很溫馨啊,哪裡出了問題?」

問題可大了。

這部影片,至少有以下三點問題:

一、行政不中立

自1979年走到今天,臺灣的政治環境出現劇烈的變化。包括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國會全面改選、公投解禁等,不一而足。但這部影片一筆略過上述重要史實,卻把最長的秒數、最大的鏡頭給了正在競選連任、《台灣關係法》立法當年不過才23歲、正在國外當留學生的蔡英文總統(可惜她現在能否通過民進黨內初選與否都還不知道)。這不僅是明目張膽地以行政資源為特定候選人造勢,更是對曾為臺灣民主化及臺美關係做出貢獻的其他黨派和政治人物的不尊重。

為什麼在任內推動《臺灣關係法》立法通過、解除戒嚴的蔣經國前總統沒有鏡頭?為什麼贏得華人歷史上首次總統選舉的李登輝前總統、連戰前副總統沒有鏡頭?為什麼以生命奉獻臺灣民主運動的黃信介、施明德、許信良、呂秀蓮等前賢沒有鏡頭?在蔡之前獲選總統的陳水扁、馬英九兩位前總統也沒有鏡頭?

說穿了,這部影片的不合理安排,就是為了讓蔡政府獨佔民主化的光環、獨佔臺美友好關係的功績,來為她看來非常艱辛的競選連任之路加分。但外交部這樣不公正的態度,是不會受到社會上有識之士、甚至部內外交戰線同仁的認可。

二、過份凸顯海外獨派在《臺灣關係法》立法過程中的貢獻,卻選擇性忽略其他人士的付出,尤其是當年的政府官員與外交人員: (相關報導: 宋承恩專欄:北協更名,美國正視台灣 更多文章

在這邊跟大家透露一個重要訊息:其實,「林雨祥」並不完全是一個虛擬人物,而很可能是影射海外獨派大老、長老教會牧師「王能祥」。王牧師是海外獨派政治團體「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重要成員,曾協助FAPA對美國參、眾兩院議員的遊說工作。4月19日,他在台北發表新書「美國國會前叩門的唐吉軻德——你應該知道的臺灣關係法」,大力宣揚海外獨派是推動《臺灣關係法》的重要推手;就這麼巧,外交部在同一天發佈上述影片,主人翁的名字也有一個「祥」字。再者,片中兩位男主角最後合唱一曲「黃昏的故鄉」,這是海外獨派最愛傳唱的歌謠,更是證實了「林雨祥」就是海外獨派人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