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睏,我想好好睡覺」面對蚊子、蟑螂鑽到耳朵的恐懼 感受無固定居住者對「家的渴望」

每天晚上9點30分,露宿在台北車站的無固定居所者,勞累一整天後才終於可以躺下,但睡覺的時間卻相當短暫,因為當城市甦醒之前,就被迫要離開。(黃宇綸攝)

「你每天睡得好嗎?」相信不少人都曾擁有失眠的經驗,台灣當代漂泊協會23日偕同台北車站無固定住所者、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白舍藝術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愛睏,我想好好睡覺」展覽,以「無固定居所」者「愛睏」的視角,讓民眾了解到街友每天晚上遭遇到的困境,主辦單位期望藉由持續和公部門對話,能改善街友居住環境的問題。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23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愛睏,我想好好睡覺」展覽,以「無固定居所」者「愛睏」的視角,講述街友居住環境的問題,主辦單位期盼「愛睏展」能發揮影響力,讓政府公部門可以給無固定居所者一個溫暖的避風港。(黃宇綸攝)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23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愛睏,我想好好睡覺」展覽,以「無固定居所」者「愛睏」的視角,講述街友居住環境的問題。(黃宇綸攝)

台北車站無固定居所者張大姐說明,自己在街上睡覺已經有2年的時間,可能是因地上潮濕,加上每天日曬雨淋,體質也下降改變,就醫後發現自己血液裡缺乏血鈣,只要跌倒或受傷,傷口都非常難癒合。張大姐表示,持續參加漂泊協會辦的活動,不是為了能改善自己居無定所的困境,而是期盼透過政府力量,改變這個環境,「不想讓他們跟我一樣繼續過著這種生活」。

台北車站無固定居所者張大姐(中)與民眾分享自己露宿街頭的心情,與實際面臨到的困難與挑戰。(黃宇綸攝)
台北車站無固定居所者張大姐(中)與民眾分享自己露宿街頭的心情,與實際面臨到的困難與挑戰。(黃宇綸攝)

白舍藝術創辦人林俊安認為,這次策展主要想傳達「藝術絕非在階層很高的殿堂之內,其實是我們生活本身的一部份」,期盼將藝術帶給這些無家者,讓他們創作自己「夢想的窩」,構築他們心中「家」的藍圖。林俊安表示,創作的過程中看到這些無家者們的創意與行動力,那種「渴望有一個家」的感覺令他為之動容。

白舍藝術創辦人林俊安認為,這次策展讓街友創作自己「夢想的窩」,創作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創意與行動力,那種「渴望有一個家」的感覺令他為之動容。(黃宇綸攝)
白舍藝術創辦人林俊安認為,這次策展讓街友創作自己「夢想的窩」,創作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創意與行動力,那種「渴望有一個家」的感覺令他為之動容。(黃宇綸攝)
台北車站無固定居所者阿蘭大姐(右)向大家展示她「夢想中的窩」,阿蘭興奮地說明這個家可以讓家人不受風吹雨打,是溫暖的避風港。(黃宇綸攝)
台北車站無固定居所者阿蘭大姐(右)向大家展示她「夢想中的窩」,阿蘭興奮地說明這個家可以讓家人不受風吹雨打,是溫暖的避風港。(黃宇綸攝)

台北亞聯扶輪社社長吳嘉銘表示,亞聯長期關注街友議題,也時常教導街友製作手工皂,藉由銷售途徑,替他們爭取資源,讓街友們有機會可以重返社會。台北101扶輪社副社長吳爾昌則認為,社會的層次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個層次的人,都應該享有安居的權利,期盼「愛睏展」能發揮影響力,讓公部門正視街友居住環境的問題。

為了感謝台北亞聯扶輪社長期的大力支持,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右)頒發感謝狀給亞聯扶輪社社長吳嘉銘(左)。(黃宇綸攝)
為了感謝台北亞聯扶輪社長期的大力支持,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右)頒發感謝狀給亞聯扶輪社社長吳嘉銘(左)。(黃宇綸攝)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李宛真表示,2015年曾經舉辦過「器物展」,講述街友的家當常被當作垃圾一樣丟掉,當時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籌劃了器物展,也得到了改善,從去年開始,台北市政府發放給街友專屬的黑色袋子,讓他們的家當可以放在台北車站南三門,成功替街友爭取到權益。 (相關報導: 高學歷律師的36小時街友體驗:我們的社會,沒有讓努力的人去得到生存的機會… 更多文章

李宛真進一步說明,因為發現街友們有著睡不飽的共同問題,決定籌劃「愛睏展」,讓民眾了解到街友每天晚上睡覺會面臨到的問題,如蚊子、蟑螂、螞蟻、老鼠等會爬到人的身體裡,或是鑽進耳朵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這些看似脆弱的底層生物,卻是街友們的巨大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