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況「和平」與「自強」都重要,唯「自強」經常被擴張為「備戰」。2024選舉應完整呈現哪一個方向的總合民意為多,而不是哪個支流的鐵粉較多。臺灣要有遠景,候選人要有理想。
臺灣兩大民意方向,在朝一方已就緒,在野一方有「侯柯郭,三大支流」尚待整合。整合方式如果採用全民調,雖可達成形式公平,實質誤差過大。如果採用盟友投票(或稱民主初選),當前有人頭盟友爭議。若採政黨協商,就長期觀察「選民結構」的實證經驗,不易改變現況。
可行的整合方案為二階段初選:先全民調、再盟友投票,若「三大支流」有和民進黨一樣「願賭服輸」的魄力,瞭解這是在沒有完美方案下略好的選擇,或可達成整合。這是在緊急時刻的應變實驗,未來如果能夠就此次經驗改進為公辦初選,將對我國政治發展有重大貢獻。
全民調誤差大▪盟友投票有人頭
全民調提名,是本人在1983年於《聯合報》創辦臺灣民意調查後,首先倡議的方案,因具備公平形式,始終是民眾大體可接受之方式。
唯40年來社會變遷、選民行為模式轉換,從前可預測之方法已不堪使用。以近年縣市長選舉為例,投票前10天有43個封關民調,結果全部超過其宣稱之誤差範圍,「預測0正確」,更有37個民調,即86%誤差在百分之10以上。
人類行為參數顯示,極少人在8周內會改變選擇。10%以上的大出入,不可能是有這麼多人在10天內改變,而是調查本身的誤差,當前的坊間民調無法達成「隨機性/等機率性」,亦即缺乏可推論性。
民調方法可以改革,唯應改革事項達200項,最基礎3項是:不得更換樣本、全戶有投票權者都必須訪問以解決家庭異質投票問題、並以手機訪問不易在家者。如此修正,要訪問到最低樣本1500戶,需時8周以上,而不是大家習慣的2至3天。
當前民調已成一種勞力與儀式商品,全球真正以科學研究者也不多。各候選人、政黨、民眾是否能夠理解為何要如此改革?同時,各坊間民調機構都使用同一個、因襲傳統缺陷之調查資訊系統,方法改革後,是否有執行能力?當前提名民調,都是多家一起執行,而各家多是聘用非專任訪員,也會考驗控管能力,是否因延長調查時間而出現新弊端?
有人倡議盟友投票,最大爭議為人頭、或非盟友加入投票。我曾在臺北市調查,發現政黨人頭黨員確實存在,且與少數大戶產生連結,但其規模尚不足以左右選情。而非盟員加入投票,今年或難避免,但未嘗不可兼容。而此問題,未來必可防止。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張全民調,但全民調失準機率大。(顏麟宇攝)
民調3取2▪盟友投票可網路化
基本人性是非理性的,改革必須漸進與配套,故建議:二階段式初選:
第一階段:仍採全民調,以一般坊間方式執行,取前2名。
第二階段:理想應先經完整盟友登記與公告。若考慮大眾習慣,可仍採實體投票。若相信數位網路科技,且爭取時間與資源效益,可採網路投票。香港的在野聯盟已經實施過,證明可行,只須改善一些技術細節。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柯文哲看不起國民黨,國民黨看扁自己
|
更多文章
)
全民調有誤差,但符合人心。坊間民調誤差有可能誤導第一、第二名,但如果沒有作假,且抽樣盡可能做到分散化,第一名被誤為第三名的可能性較小。
故確保前2名均有出線機會,再經盟友投票,更具民意正當性;又獲勝者,得票必然過半,也有凝聚盟友向心力功能。
至於七三制或其他加權制,其權數均無科學基礎,不值得討論。
今年若能實驗▪未來公辦初選代替政黨票
盟友投票是期望未來發展為公辦政黨初選,成功的前提是:政黨柔性化、黨員公開、擇一化。
未來更應修改政黨法,將「政黨/政黨聯盟登記」列為選委會經辦業務,實施免費登記、開放閱覽,確保黨員「擇一」性。同時,「政黨/政黨聯盟登記」就是「不分區」名額分配的依據,故不必擔心惡性的跨黨參與初選;同時,選舉日不再發政黨票,提升選舉的效率。
而新增加之經費,可檢討是否對應削減選罷法第43條:對候選人個人競選經費之補助,同時革除該條引發的數項弊端,一舉數得。
不爭細節取得資格▪才能有改善細節機會
在此緊急時刻辦理的二階段初選,一定仍會有缺點,「三大支流」必須要有和民進黨一樣「願賭服輸」的魄力。
當前全民調是將各家的數字直接加起來平均,其實違反科學原理,原始數字直接加沒有意義,應先經過「標準化」。民進黨的黨內民調曾有極為接近的例子,如果數字經過標準化,結果可能相反。但民進黨的總統初選長期以大眾認知為準,不論初選前多競爭,即使是不標準的民調攤開,也一翻兩瞪眼,恢復派系團結,不至輸者撒手不管,更未見扯後腿、形成間接幫助理想相反的對手陣營。
候選人應展現「實現共同理想」的決心與堅持,成事是為臺灣的和平與繁榮遠景。
當前的制度與程序有缺點,要先取得可以改善的責任與資源,未來才有真正改善的機會。
選舉為少數決定▪眾從結果
累積40年的民調經驗,選民投票并不是短期決定的,而形成相對穩定的「53237選民結構」。
假設選民總共 20人,則有5人(25%)為正方意識型態;有3人(15%)為反方意識型態。這2群早有定見,極不易因任何競選活動改變。
有最多7人(35%)為疏離群,如果沒有危己事件、或社會大危機,不去投票。這群人會因選舉的重要性而改變,在總統級選舉,最多會有3人(15%)出來投票,而其取向會接近以下2群。
有2人(10%)為可變群,根據自己感受的候選人形象投票,相對可能改變。
有3人(15%)為搖擺群,會依媒體所傳達的候選人形象而投票,經一段時間累積後,相對可能改變。
可變群與搖擺群為「可改變」,但仍有基本傾向,沒有足夠吸引力時,不一定「會改變」。
由於絕大多數選民的投票取向都是固定的,選舉結果其實操在少數「會改變」的選民手中。選舉表面是求「從眾」實則為「眾從」。
過去40年,「會改變」的選民未超過2人(10%),不過因其逆轉性質,在數字效果上為乘2。
閉門協商▪不受可變者青睞
能夠達到「隨機/等機率性」的民調,可以觀察深層,與預測未來。
40年來「53237選民結構」始終穩定,所以全國性選舉,除了2004年外,凡是全國性單一席次選舉,全部在選前8周內就幾乎穩定不變,而與選舉結果差距從未超過2%。
2004年還沒有不得報導民調的法律,當時我在世新大學服務,我們一直調查、報告到選前1天。
當年政黨協商「連宋合」出檯後,坊間民調紛紛報告,連宋大贏10% 以上。我們的隨機民調顯示,一般經過初選的組合,在初選後數字都會上揚。但連宋的協商組合沒什麼改變,而且始終只領先不到2%。
「319」當天發生槍擊案,發現投票率突然上升近2%,我們急忙增加問題、擴大樣本,再發現選民對選後會發生嚴重的衝突,有顯著性的高度憂慮。
我趕緊去見牟校長宗燦和葉主秘至誠,報告發現選舉史上唯一在8周內發生可能改變選舉的事件,而且可能觸發國家長期振盪。建議本校是否登高呼籲,根據本校研究,建議暫停選舉,避免長期紛爭,可惜未果。
三月十九日傍晚,我們在實驗室中預見阿扁中槍,倒地的卻是連戰,與因此連續的衝突。
也印證了閉門協商,對可以改變的少數選民,缺乏吸引力。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主張半民調半全民初選,不論正副,侯柯兩人要在一張選票上。(蔡親傑攝)
時勢曾造韓國瑜▪現有第二次機會
我曾獲得一生最大的一次民調委託,預測高雄市長選舉。因為樣本夠大,我們做到可以分析區里。
2018選舉日前夕,我將對區的預測傳給委託人與幾位關鍵人士,第二天的結果是百分之百全對。
當時媒體與坊間民調,都認為韓國瑜將由王金平的路竹展開大勝,我們卻發現韓國瑜會在路竹輸,果然他也輸了。這個輸,反而更證明了隨機/等機率民調的預測能力。
2020年總統選舉,我們根據民調結構分析,發現對國家發展的最好方案是:各政黨好好辦初選,民進黨已有程序,而國民黨尚待籌謀。
我們再根據民調結構,提出2建議:1.國民黨邀請韓國瑜擔任初選活動召集人。2.國民黨成立縣市長聯誼會,邀請韓國瑜擔任籌備人。
恰巧,韓國瑜的左右臂,都是我的大學親近好友;而吳敦義的核心幹部是我的高中要好同學。我經由他們轉達了此2建議,可惜只有吳主席表達了感謝。
現在回看,如果雙方採納了來自民意結構的建言,大家可能會同意,當前的臺灣是個完全不一樣的臺灣。而韓國瑜遲早也會實現他的理想。
韓國瑜若擔任2020年國民黨初選活動召集人,輕而易舉,而且不會有雜音,可建立公平的範例。
韓國瑜若現在願意溝通「三大支流」,經由二階段初選,以形成整合方案,非常艱巨。但韓國瑜若還希望為國家有所貢獻,全力以赴做到最大公平性,這是一個可以有成果的重擔。
民調不僅是診斷工具▪也是處方工具
民調不僅是診斷工具,也是處方工具,視當事人會不會使用診斷資訊做出處方策略。
2014 年臺北市選舉,我受到一個中立機構委託調查,沒有保密條款。我們發現一個少見趨勢,有約7.5 % 過去投藍的選民將改投柯。這些人被誤為「泛藍」,其實只是「可改變」。我們將此資訊同時告知連與柯兩陣營的總管。
我一生面對許多候選人,但只有這次柯陣營對我提出的民調診斷資訊,做了因應的策略處方,使柯文哲保留住了「可改變」的 7.5% 乘2,以約 15% 勝出。
柯文哲當時還不是政治人物,卻是個瞭解「選民結構」之科學邏輯的素人。
科學指方向▪事仍在人為
「三大支流」必須要有「選民結構」的認知,要有追求更遵守「競合程序」的真誠,向「可變者」展示一個有競合、有承諾的整合結果。
盟友投票可作為未來政黨黨員投票的實驗,期待未來各政黨領導人合議,開放「黨員登記」並作為「政黨不分區」席位的依據。
黨員投票必須配合漸進式黨員登記並透明化。盡量接近公平的黨內初選,對各政黨黨內舉才與全民選賢與能,均有助益,期待各政黨領袖能夠促成黨員登記、與政黨初選國家制度化。
衆人之事到底是事前預防好?還是事後處理成本高?民調與各種科學工具,可以協助我們去思考問題與解決、趨吉避凶,但如無當事人意願與投入,便無能為力去完成。
參考連結
以下3篇科普文,可以最精簡的方式,協助閱聽人快速認識民調實務、與「假民調」的大體輪廓,敬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