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支持或者根本不希望韓半島統一:《南北韓》選摘(2)

作者認為,南韓、北韓、美國三角關係的良好氣氛,就像仲夏夜之夢一樣短暫,然而惡性循環卻是司空見慣。圖為2018年6月14日,南北韓軍方在非軍事區板門店北韓一側的「統一閣」舉行第8次「將軍級軍事會談」。(AP)

在盧武鉉政府時期,我曾經以統一部部長的輔佐官身份拜訪中國。當時媒體正在密集報導中國不希望韓半島統一。在一次輕鬆的晚宴場合上,韓方人士問中國的高層:「中國支持韓半島統一嗎?」,結果對方笑著回答:「如果符合中國的利益,就支持;如果與中國的利益有衝突,就反對。」給了一個四兩撥千金的答案。

周邊國家會依照自身的利害關係決定韓半島政策。關於到底是支持或反對韓半島統一,以及到底希望南北韓關係改善或緊張,向來都是取決於自身的利益。追求國家利益一直是外交的中心思維,也是國際政治的出發點,南韓也一樣。南韓的對北政策或是對周邊國家政策,都是以南韓的利益為基本考量,希望能行使對國家命運的自主決定權。每當海洋勢力與大陸勢力發生衝突時,韓半島就變成戰場,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韓戰以後的韓半島歷史,一直隨著東北亞秩序的變化而起舞。

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所以必須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解讀南北韓關係。韓戰結束一年後召開的一九五四年日內瓦會議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處理韓半島統一問題的國際會議,同時也是美國、中國、蘇聯的東北亞區域戰略折衝的空間。一九七一年美國尼克森總統突然宣布訪問中國,韓戰時原本敵對的美國及中國一旦握手,東北亞的區域秩序將隨之動搖,韓國政府也無法沈默以待,最後朴正熙政府便提議要與北韓對話。盧泰愚政府能夠推動北方政策,也是因為有柏林圍牆倒塌,以及社會主義陣營急遽的意識變化等因素。本書注目的焦點,即在於東北亞區域秩序與南北韓關係的關聯性。如果採取較廣泛的分析,隨時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讀。運動場愈寬敞,可以採用的戰術就愈多,同樣地南北韓關係改善的契機,也必須從東北亞區域秩序的變化裡去尋找。不只是南北韓與美國的三角關係,還有南北韓與中國、南北韓與俄羅斯、韓國與美、中等各種三角關係,韓國都可以在這當中創造出運作的空間,尋找可以應用的手段。

在東北亞與韓半島的交會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南韓、北韓與美國的關係。所謂的三角關係,是由上述三種雙方關係—南韓與北韓、南韓與美國(以下簡稱「韓美」)、美國與北韓(以下簡稱「美朝」)所形成。由於美國與北韓在冷戰時期未建立雙方關係,使得韓美關係與南北韓關係經常產生衝突。南韓對北韓採取的強硬政策,有時與美國的戰略不一致,美國曾經想換掉反對停戰的李承晚政權,也曾與主張軍事報復的朴正熙政權衝突。北韓與美國的關係於1990年開始建立,從那時候起南韓與美國就經常在對北政策上有所矛盾。韓美兩國不同調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不斷反覆發生。 (相關報導: 美國主管北韓事務官員低調來台四天,尋求台灣共同推動北韓無核化 更多文章

反對宣告韓戰終結、並且對北韓放鬆制裁的南韓民眾,在首爾街頭焚燒金正恩的肖像。(美聯社)
反對宣告韓戰終結、並且對北韓放鬆制裁的南韓民眾,在首爾街頭焚燒金正恩的肖像。(美聯社)

過去曾經發生過兩次,南北韓、韓美、美朝的個別雙方關係互有正面影響,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分別是在二○○○年與二○○七年——也就是南北高峰會談舉行的時候。當時的美朝關係緩和,韓美兩國的對北政策也具有一致性。只不過二○○○年夏天與二○○七年秋天實在太短暫,因為三方的雙邊關係中若有任一方中斷,其他的雙邊關係也會受到負面影響。二○○○年南北高峰會談時的良好氣氛,因為美國大選由小布希(George W. Bush)獲勝執政而無法持續;二○○七年南北高峰會談所創造的韓半島和解氣氛,也因為李明博政府否決了高峰會談的結論而立即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