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跟日本在9月29日迎來邦交正常化50週年,東京與北京分別舉辦藝文活動。然而,雙方的領導人皆未與會,僅用訊息致意,祝願兩國友誼長存。未來中日關係能否持續發展?對此專家各有不同意見。
與10年前的40週年紀念相比,當時中日關係歷經釣魚台(中國稱釣魚島)被日本國有化等問題,兩國間摩擦再起,一度引發中國內的反日遊行。
在50週年之際,中國也2022年年初通過「海警法」,並且加大巡視釣魚台附近海域的力道。今年以來,被日本列入「入侵領海」的次數高達20多次,附近捕魚的日本漁船也常常受到中國公務船的騷擾。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更高調宣佈在台灣周邊舉行軍事演習,8月4日,多枚彈道飛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引發日本高調抗議。岸田文雄首相也以「缺乏祝賀氣氛」,對出席慶祝活動予以婉拒。
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專長中日台關係的河崎真澄對德國之聲表示:「自8月4日起,中國明顯被證明是對日本進行『敵對行動』的國家。即便到了『50週年』之際,日方當下也只能做出冷淡的反應」。
河崎教授補充說,原先日方提到的「台灣有事」只是假設,但軍演造成的「有事」的既成事實已經無法抹消,他認為,「中國必須對影響日本、影響國際社會的問題承擔全部責任,這與5或10年前都絕對不同了」。
從一度友好到疏離
中日關係在疫情之前一度有逐漸緩和的跡象。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8年10月訪問中國後,2019年6月的G20大阪高峰會上、以及12月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安倍晉三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人都有融洽會談,2020年春天,習近平曾很有可能以國賓身份訪問日本。
然而,一切的交流都在新冠疫情發生後嘎然而止,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中日兩國已經近乎無交集。東京大學教授,專長東亞國際關係史的川島真在《讀賣新聞》採訪時提及,「日本現在對中國態度比美國還嚴厲,主因在於日本自民黨議員或是輿論等直接對中國批評風潮甚大,讓兩國外交窒礙難行」。
川島認為,「提高日美安全保障、抑制中國,但同時迴避軍事衝突」,這一模式似乎是日本唯一出路。
河崎則對德國之聲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訊息很明確,「但我最感興趣的,是(習近平在電報提及)中日之間應該構建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日中關係。換句話說,日中之間的權力關係,包括經濟和軍事力量,似乎可理解為日本應該承認50年來,隨著中國逐漸強大,主從關係也出現改變」。
不過河崎稱,國家關係中本身沒有主從關係。如果不能建立互利的戰略關係,日本與中國就很難加強合作。與之相比,今後日本官民跟中國恐怕會愈來愈疏遠。
經濟安保能否承受?
此外,在現今局勢下,日本也加強「經濟安保」作為國家戰略方針。9月29日東京的慶祝酒會上,日本主辦單位「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會長十倉雅和對媒體說,「國際情勢日趨複雜,不透明感漸增。望兩國領袖可以帶頭開展高層級對話,在明確雙方之意、相互理解後持續推展經濟交流」。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統治中國至少二十年的男人,將在半個月後的北京現身? | 更多文章 )
50年來,中日兩國貿易總額已增長近100倍。1996年中國對日本的投資總額僅100萬美元,2021年已達到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