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記者來鴻:文化差異大 「韓流」還未刮進西方

K-pop天團 Wonder Girls 未能打入美國市場。(BBC中文網)

近年來,「韓流」橫掃亞洲,韓國的音樂、影視挑戰香港和日本,大肆爭奪粉絲。不過,韓流要想在西方成氣候可不容易。

MV「失眠」中,韓國樂團JJCC的一名男歌手穿著黑色緊身衣,和一名少女手拉手在沙灘漫步。雖然艷陽高照、天空碧藍,兩人都打著傘:一把黃色的、一把橙色的。

今年早些時候,韓國傘也曾在雪梨亮相。中國農曆新年之際,韓國七人組合JJCC首次打入澳洲,Carriageworks藝術中心獻唱,同台登場的還有名氣更大的韓國樂隊Boyfriend。

JJCC的男孩穿著90年代風格的低腰工作褲,寬大的T恤,整齊劃一地舞動手中雨傘,好像在舞台上畫出一道多動的彩虹。

在韓國,雨傘除了用來防雨之外也用來遮陽。但這個習慣,只是讓亞洲明星更難打入西方市場的文化差異之一。

俱樂部

澳洲經濟和亞洲息息相關,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澳洲人口6%(約為122萬人)生在亞洲。但是文化上,澳大利亞仍然青睞西歐和美國。

位於雪梨的「你好亞洲!」(Hello Asia!)網站主編Johnny Au說,「西方文化佔據主導位置。」特別是,美國超級大國的強勢地位意味著,「他們向世界各地輸出文化。」

這種現象也蔓延到流行歌曲:(澳大利亞)主流廣播電台反覆播放的絕大多數是英、美和澳洲歌曲

使用同樣的語言非常重要。Johnny Au說,「不僅僅是亞洲,任何外國音樂想打進流行榜都相當困難。原來有過的一次是Macarena,之後還有『江南風』,10年是個週期。」

K-pop

韓國偶像、男子組合「SHINee」在首爾演出。

韓國流行音樂K-pop興起於1990年代,融西方和亞洲於一體,現在已是規模以百萬美元計算的產業。每年韓國都要推出好幾十個精心打造的男團、女團,大多不過是曇花一現,幾首歌后便星光黯淡、被人遺忘。

不過現在,K-pop是本世紀以來橫掃亞洲的韓流驅動力。韓國肥皂劇、流行樂、甚至電影都和香港、日本打拼,爭奪觀眾、爭佔據文化主導地位。

不過,如果說韓流看似在亞洲無法抵擋,迄今仍然沒有在西方留下明顯標記,K-pop也未能打入。唯一一首在西方流行榜上獲得大規模成功的是歌手PSY的「江南風」(Gangnam Style)。

2012年,「江南風」成為首個點閱量突破10億的網路影片,目前總瀏覽量已經超過25億。不過,澳洲亞洲流行音樂SBS PopAsia的主持人之一Jamaica dela Cruz說,江南風「並不是我們所認識、喜愛的韓國流行音樂。」

Cruz說:「西方流行音樂的受眾、特別是那些轉發『江南風』的名流不過是覺得PSY很滑稽,這不是K-pop的宗旨,K-pop要的是漂亮。不過,『江南風』也把我們所知道的K-pop推到了聚光燈下,給人們一個認識亞洲流行音樂的窗口。」

明星製造工廠

PSY2012年在雪梨登台。

不過,「江南風」仍然是個另類。比如說,儘管在紐約呆了兩年,在韓國紅爆了的K-pop女子天團Wonder Girls仍然未能打入美國市場。

文化差異是一個原因,韓國人看重的美德在西方可能會被看作是要倒胃口的。 (相關報導: 幸福是什麼?中日韓大學生對談 揭露年輕世代煩惱 更多文章

在韓國,K-pop「偶像」是由唱片公司全面、微觀管理,合約是所謂的「奴隸合約」,工作要不分晝夜,從穿什麼到吃什麼都要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