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美再對華為下重手,台灣供應鏈短空長難多

華為去年為台積電貢獻一千多億營收,美國再出手打華為,台積電將受到衝擊。。(合成照)

上周五川普政府宣布了一項新的出口限制,實質上已經形同切斷華為與供應半導體的聯繫,台積電固然首當其衝,其它國內的華為供應鏈廠商,恐怕也要「皮繃緊」一點,未來的「短空」已難避免,至於中長期能否轉多或繼續空到底,就看局勢發展了。

美國政府新公布的這項限制,要求其業務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製造商,在沒有事先獲得美國官員許可的情況下不得向華為發運產品。雖然不是赤裸裸的直接「禁止出貨」,但單是「獲得美國許可」才能出貨的規定,就已形同禁止。

受此規範的是「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廠商─所有產業技術都是經過長期且廣泛的累積、發展才有今日,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發源地,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半導體廠商可以避開、繞道「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吧!

因此,用白話文講就是:世界上所有半導體廠商要對華為出貨,都必須得到美國核准。相較原先實體清單「源於美國技術超過25%」為限制的規定,這次可說大幅緊縮到就是直接要斬斷華為命脈。

毫無疑問,外界直接就把此禁令的影響,把台積電拿出來仔細審視一番,因為在上波禁令中,美國半導體廠商基本上已無法對華為出貨,但因台積電評估後認為未違背「25%禁令」因此仍對華為出貨,這應該是華為能延續命脈的重要關鍵之一。

在新的禁令下,台積電應該再也找不到對華為出貨的方式、理由、或是說「漏洞」─禁令是針對「海外半導體廠商」,依法禁令即使台積電在中國有廠房,也不能對華為出貨─某個角度而言,這個新禁令可以說是安安全全、百分之百為台積電量身訂作,未來美國政府也必然盯死台積電,要取巧、走暗徑,既非台積電風格亦無可能:周一就傳出台積電已經不再接華為(海思)的新訂單了。

因此,除非中美間後續有其它協商成果,讓美方核准台積電對華為供貨的申請─以中美關係現在的「友好程度」來看顯然全無可能,否則現在應該就可以確定台積電再也不能對華為出貨,對台積電的直接衝擊當然就是失去一名占營收比重15-20%的大客戶,短空毫無疑問,周一股價下跌算是先反應此利空。以台積電的搶手程度,未來應該不虞產能空缺,但如果需求勁道下滑,最後終究會影響價量。

至於對華為的影響,當然是影響深遠的重大衝擊。華為是一個非常有憂患意識的企業─任何一個企業被全球霸權直接追殺後都應該會有憂患意識,從台積電對華為(海思)出貨比例過去1年多的提升,可看出華為應該也在「廣積糧」,同時也把部份訂單移轉到中國的晶圓代工廠(如中芯),不過高端技術終究無人能及台積電。華為要花多久、甚至是否有能力消化這次的衝擊,很值得觀察。

至於國內其它「非半導體」的華為供應鏈廠商,皮都該繃緊,因為不知衝擊多大、何時輪到自己。美國這次出手的理由還是「華為的設備可能被北京方面用於在全球從事間諜活動」,華為涉及電信資訊安全等。

這當然是「道貌岸然」的表面理由,因為美國喊華為涉及間諜、安全喊了數年,沒有拿出任何證據證明,倒是「稜鏡門」事件確認美國是全球唯一被「認證」在全球竊聽、盜取各種機密、連盟邦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電話都要監聽的霸權。這次出手打華為當然是中美的貿易戰、科技戰、乃至霸權爭奪戰的一環,用什麼理由顯然不重要,也不必太當真,該當真與正視的是美國政府顯示的強烈決心,出手一次比一次重。

因此,台灣的「非半導體」華為供應鏈們─華為占其營收比重從1-3成不等,該注意與思考的是:川普政府既然已經接近不擇手段、對華為必欲去之而後快,難保那天出貨要美國批准的禁令就擴及半導體以外的其它零組件;再者,美國是從半導體下手掐華為,因為半導體供應商的替代性最低,如因此華為的銷售減少,必然對其它所有供應鏈廠商砍單。國內的華為供應鏈不論是短期或長期,壓力與風險都升高,唉,辛苦了! (相關報導: 美國擴大圍堵華為 台積電:將注意美政策改變 更多文章

台積電確定赴美投資後,外電曾有報導認為川普政府因此會「放過華為」,結果是完全相反,台積電的「表白站隊」顯然未得到美方的寬容對待,如果美方動作與壓力持續升級加大,未來不僅是「一個世界兩套系統」,同時也可能要更往「兩套供應鏈」走,未來的世界真的不一樣了,而且充滿著變數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