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這本書在全球20國出版,台灣讀者回響最熱情!《跳舞的熊》作者沙博爾夫斯基:我一定會再回來

波蘭文學《跳舞的熊》作家沙博爾夫斯基(簡恒宇攝)

「作品被翻譯、你的名字被看不懂的字母所環繞是一回事,真正意識到你的書被其他國家的人閱讀、理解,甚至對於他們而言很重要,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波蘭報導文學《跳舞的熊》在台出版已逾一年,讀者的熱情仍一再讓作者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又驚又喜。6日晚間,上百名讀者不畏肺炎疫情,擠滿敦南誠品的講堂空間,首度訪台的沙博爾夫斯基也忍不住拿出手機,與口罩下雙眼閃動熱情的現場觀眾自拍。

「一開始,我沒有想過這本書會走得那麼遠。」沙博爾夫斯基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坦言,他從前對台灣的認識不深,唯一印象是在中學時期的歷史課堂上——波蘭當時甫脫離共產體制,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是以「反共勇士」的形象被介紹——即使譯者林蔚昀一再向他「掛保證」,強調這本書對台灣人別具意義。但他始終不敢相信,台灣的讀者會對《跳舞的熊》所講述中東歐前共產國家民主化、自由化轉型的故事有所共鳴。

歷史總是似曾相識

但令沙博爾夫斯基跌破眼鏡的是,台灣不只是亞洲第一個出版《跳舞的熊》的國家,本書迄今在全球20國推出,沒有任何國家的迴響比台灣還要熱烈。他的Instagram、臉書(Facebook)每天都收到來自台灣讀者的訊息,告訴他書中的人事與遙遠的亞洲小島充滿共通點,也印證林蔚昀所言,台灣讀者馬上就能理解本書所要傳達的訊息。

1980年代末期,蘇聯帝國開始分崩離析,中、東歐國家歷經脫離共產鐵幕的狂飆巨變,台灣也正逐步邁向被稱作寧靜革命的民主化進程。雖然台灣與這些前共產國分處歐亞大陸兩端,卻在相近時間開始民主轉型,威權遺緒至今不時隱隱作痛,也同樣在強大鄰國的陰影之下生存

《跳舞的熊》書中適應自由的人與熊、東歐與台灣的轉型經驗,恰恰形成兩組對照關係,也讓沙博爾夫斯基筆下一個個「轉型不易」、懷念威權過往的故事顯得似曾相識。

沙博爾夫斯基說,當他開始研究台灣民主轉型的跌宕歷史,也旋即明白《跳舞的熊》之所以在台灣如此受歡迎,絕非因為台灣是「黑熊之國」的玩笑話,也坦言從未想過《跳舞的熊》會在波蘭以外的地方出版,「若早知道會在其他國家出版,就會有一個章節專門談論俄羅斯」——書中10個國度背後最重要的「隱藏角色」。

新書主人公:「大獨裁者」的御廚

談到自己為何從事記者工作,沙博爾夫斯基笑說,在共產統治時期,波蘭人的行動自由被限制,只能到鄰近的蘇聯盟國旅遊,卻也在他心中種下對旅行的渴望,「只要能讓我去旅行,做什麼都可以!」 (相關報導: 專訪》從台灣到波蘭,為何總有人懷念威權時代、覺得「現在太自由」?《跳舞的熊》作者沙博爾夫斯基:自由有時令人疼痛 更多文章

而沙博爾夫斯基也確實透過寫作,實踐兒時遊歷四方的夢想,《跳舞的熊》穿梭10個國度,述說生活在「自由實驗室」人們的生命故事;而他將於3月在美國出版的新書《如何餵飽獨裁者》(暫譯,How to Feed a Dictator),足跡更橫跨全球4大洲,找到烏干達前總統阿敏(Idi Amin Dada)、古巴領導人卡斯楚(FidelCastro)、伊拉克前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等知名獨裁者的「御廚」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