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幸吟專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Gbowee 的堅持與行動—懷抱夢想,相信和平是可能的

Gbowee是第六屆波昂國際民主獎(the sixth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Prize Bonn)得主。(圖/The New York Times @youtube)

「如果把女人排除在民主過程之外,就像看東西時遮了一隻眼,無法看見全貎。」「需要做些什麼,讓非洲女性 21世紀成功?」Leymah Roberta Gbowee 開懷大笑,重述了媒體的提問,接著轉換堅定嚴肅的態度,「永遠不要懷疑自己!永遠不要覺得我的家鄉是國際指標排名全世界最貧窮的地方之一,我的行為想法就必需是貧窮的。不!」她加重語氣說「不」。

Gbowee是第六屆波昂國際民主獎(the sixth International Democracy Prize Bonn)得主,前五屆獲獎者分別是捷克前總統哈維爾(2009)、伊朗女律師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Shirin Ebadi(2010)、突尼西亞第一任憲法委員會主席Yadh Ben Achour(2012)、無國界記者組織(2014)、以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執委會副主席Federica Mogherini(2016)。

Gbowee出生於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是一位和平行動者,2011年與賴比瑞亞政治家 Ellen Johnson Sirleaf(2006 至2018擔任賴國總統,是非洲史上第一位民選的女性國家元首)、葉門記者Tawakkol Abdel-Salam Karman 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隔年,Gbowee創辦了同名的基金會,波昂國際民主獎委員會主席Ansgar Burghof博士稱讚Gbowee,「獲得諾貝爾獎以來,持續不倦地為家鄉和平、特別是為強化女性權益而努力,並且把承諾擴大到全非洲,讓女孩和婦女可以受教育,可以參與和平過程。」

11月1日賴比瑞亞感恩節這天,Gbowee在臉書寫下這段話:「感謝家人朋友同事學生和其他所有人,特別感謝上帝的慈愛、憐憫與永恆的恩典。」感覺安靜沈穩的文字,和Gbowee說話的風格不太一樣,但同樣充滿能量。

七年內接連得到兩大國際獎項肯定,Gbowee推動和平與人權的努力有目共睹。我何其幸運有機會親炙國際大師風采。2017年三月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行的Bond年會,Gbowee在兩天會議壓軸登場,說了幾個親身經歷或看見的事,像是自己在英國某城市某餐廳被白人男性工作人員歧視;看見紐約三名黑人男孩為一名拖鞋壞了的白人老翁,找到一雙新拖鞋;在某個阿拉伯國家機場看到有人朝著一名白人男子臉上潑水。Gbowee說,「第一件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撕裂包括國際人道援助工作在內各種有形與無形的牆,從人出發,拒絕看他們的膚色是黑是白,而是看他們做為一個人。

對於敘利亞內戰造成的傷亡,Gbowee提醒,「長久以來,我們忘了他們是人,只記得統計數字。也因此,我們看敘利亞的角度,不再是多少婦女與孩子,多少嬰兒與母親,多少人喪命,而是只有數字,只有強權國家的政治。我們要摧毀分隔彼此的高牆」。 (相關報導: 【謝幸吟專欄】有錢人吃垃圾食物,窮人在垃圾桶裡找食物…肯亞街上的兩樣情 更多文章

打破種族、膚色、性別的藩籬與歧視,似乎是好遠好難的目標,Gbowee鼓勵大家,「不用想我一生可以做多少事,只要盼望著每天醒來,我可以做些什麼,讓一個人生活得更好?就像那三個黑人小男孩,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做點什麼。」最重要的是,「懷抱夢想,相信和平是可能的。」Gbowee 堅信,「非暴力行動是唯一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雖然我們身處一個邪惡似乎戰勝良善的時代,但良善必能戰勝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