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妳的成功感到非常高興,我希這個獎項能夠幫助我們的國家與人民。」「這個獎項」是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說這兩句話的人是一位總統,對於自己國家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就只用這兩句話輕描淡寫過去。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日揭曉,由白俄羅斯(Belarus)的調查報導記者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摘下桂冠。若在其他國家,那一定是舉國歡騰,然而白俄羅斯國營電視台晚間新聞只簡單一語帶過,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更是拖了8個小時之後,才發表上述兩句話的「恭賀」。

面對自家同胞的國際殊榮卻如此低調迴避、幾乎視而不見,近年能與白俄羅斯比擬的,大概只有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那年的得主是中國民主運動領袖劉曉波。
不過,瞭解這個國家、這個總統與這位得主,倒也就見怪不怪。
白俄羅斯位於東歐平原西部,位於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波蘭之間。面積約20.76萬平方公里(台灣的5.7倍);人口約948萬,大部份信奉東正教。顧名思義,白俄羅斯與俄羅斯關係密切,1991年才從「蘇聯加盟共和國」轉變成獨立國家。
盧卡申科:白俄羅斯的萬年總統
1994年,白俄羅斯開始實行總統制。同年7月,農業官員出身的盧卡申科當選第一任總統。白俄羅斯憲法對總統連任並無限制,盧卡申科一路連選連任迄今,最近一次就在11日,也就是亞歷塞維奇獲獎之後3天。盧卡申科這回連任得票率高達83.5%,創下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歐洲國家的新記錄。

不難想見,當了21年總統、堪稱「萬民擁戴」的盧卡申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強人,而且號稱是「歐洲最後的獨裁者」。21年前他打著「終結官僚貪腐」的旗號上台,但是1年之後就解散國會,嚴格鉗制新聞媒體。白俄羅斯的反對派人士有3種選擇:出國、坐牢、失蹤。

2010年12月19日,白俄羅斯總統選舉投票當天晚上,反對陣營發動大規模示威,抗議選舉舞弊,結果政府鐵腕鎮壓,除了盧卡申科之外的9位候選人有8人遭到逮捕、凌虐、判刑,其中一位史泰特科維奇(Mikola Statkevich)今年8月才獲釋。

亞歷塞維奇:在自己國家隱形的諾貝爾獎得主
亞歷塞維奇也是過來人,獨立與批判風格使得她與政府關係緊張,曾遭指控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工作,電話遭到監聽,不能公開露面。2000年,她被迫去國離鄉,輾轉於巴黎、瑞典哥特堡(Gothenburg)與柏林,2011年才返回首都明斯克(Minsk)。
得到諾貝爾獎之後,亞歷塞維奇在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慨歎:「我的作品無法在白俄羅斯出版,我不能公開發表談話,白俄羅斯電視台從來不邀請我上節目。」亞歷塞維奇早在1985年就以《戰爭的非女性面孔》(War's Unwomanly Face)奠定自己在新聞界與文壇的地位,作品曾在19個國家出版,然而回到自己的國家,她卻有如隱形人。 (相關報導: 2015諾貝爾文學獎》堅信筆桿力量 亞歷塞維奇為報導文學開啟新頁 | 更多文章 )

以自由換取麵包的軟性獨裁
當然,盧卡申科能夠穩坐獨裁者寶座,靠的不僅是國家機器的暴力。他是典型的「以自由換取麵包」主義奉行者,白俄羅斯經濟雖然低度發展、亟需改革,但是大部分民眾溫飽無虞。盧卡申科成功塑造自己腳踏實地工作、讓餐桌上有麵包的「大家長」(Batka)形象,亞歷塞維奇形容為「軟性獨裁」。許多白俄羅斯民眾甚至以鄰國烏克蘭為借鑑:民主轉型帶來的是貧窮與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