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一篇文章在中文互聯網引起廣泛討論。
他在文中表示,在全球經濟將面臨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2023年和2024年是華為的生命喘息期,未來整個公司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
「活下來」三個字被反覆引用,數據顯示,在疫情和封鎖反覆衝擊下,中國企業家信心不足,折射中國經濟復蘇之路的坎坷波折。

任正非說了什麼?
這並不是任正非第一次喊「活下去」,在經歷了美國最嚴厲的制裁後,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大幅縮減,尤其在國際市場。由於無法使用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統和應用,華為手機幾乎一夜之間退出這些市場。
從華為披露的財報來看,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30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8%;淨利潤率則大幅腰斬,從9.8%下滑到5.0%,這意味著華為上半年淨利潤約在150.8億元上下,同比下滑51.97%。
華為業務板塊中,終端業務持續受到美國芯片禁令的限制,收入下滑25.3%至1013億元。
任正非要求華為在多個方向上收縮,比如關閉盲目擴張或盲目投資的項目;放棄五眼聯盟國家及印度市場;砍掉有投資風險的項目、砍掉一切不賺錢的業務;員工考核和獎金要和實際經營結果掛鉤,要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不過,這些措施更多針對華為本身的經營戰略調整,但任正非對經濟大勢的判斷,使寒氣傳遞也到其他企業。
任正非稱,「未來十年應該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歷史時期,全球經濟會持續衰退。現在由於戰爭的影響以及美國繼續封鎖打壓的原因,全世界的經濟在未來3到5年內都不可能轉好,加上疫情影響,全球應該沒有一個地區是亮點。」
在這種大形勢下,任正非認為,「我們的生命喘息期就是2023年和2024年,這兩年我們能不能突圍,現在還不敢肯定。」
任正非希望華為「2025年會好轉」,但前提有炮彈有棉衣。

「寒意」
任正非的觀點引起廣泛討論,一方面因為華為是中國民營企業中全球化程度強的企業之一;另一方面,當前輿論環境使中國國內鮮有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唱衰經濟。
比如,今年4月,前交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洪灝發表了四份研究報告,預測中國股市會繼續下跌探底,以及大規模資本外流。並稱中國互聯網股票暴跌並非中美股市監管的齟齬,而在於中國自身的物聯網監管。
此後,洪灝先後經歷了社交媒體賬號被封,從交銀國際離職。
然而,中國的經濟表現似乎在印證洪灝的分析。上周一中國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經濟全面放緩,中國並沒有從上半年幾乎零增長的泥潭中走出來。
原本經濟學家預測中國7月工業增加值將同比增長4.3-4.5%,實際增長3.8%,不僅低於預期,而且低於6月份的3.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7%,比6月份回落0.4%。而在疫情前,該數據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 (相關報導: 從東非裂谷到長江流域的世紀大旱!人工降雨能解決問題嗎?化學藥劑會不會傷害環境? | 更多文章 )
下降最顯著的是房地產——今年前七個月,衡量需求的關鍵指標住宅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1.4%;房地產開發投資較上年同期下降了6.4%;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了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