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拿核武與飛彈當護身符 北韓金氏政權一點也不瘋狂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美聯社)

9月9日清晨,北韓東北部發生芮氏規模5.3至5.0的地震,民眾感受到一陣劇烈搖晃,然而並不是自然災害,平壤當局甚至額手稱慶。就在這一天,北韓第5次試爆核彈。

1948年,金日成在蘇聯卵翼之下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68年之後的同一天,北韓在大批前蘇聯科學家的長期協助之下,將自家核武軍備提升到新的境界,正式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核武強權,而且威脅性與不可預測性比「核子俱樂部」其他8個成員國都來得高。

第5次試爆 規模凌駕以往 意義重大

雖然這不是北韓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後一次)地下試爆核彈,但意義格外重大。首先,它的爆炸威力(當量)少則1萬噸黃色炸藥(TNT),多則1萬2000噸;不僅是歷次之最,而且進展幅度驚人。

其次,金日成的孫子金正恩自2011年12月掌權以來,賡續祖父、父親(金正日)窮兵黷武的「先軍政治」國策,除了3度試爆核彈之外,這幾年尤其大力發展飛彈,光是今年就試射超過30枚,從陸地發射到潛艦發射,射程與精確度都有長足進步。

核彈加飛彈,威脅倍增

核彈加飛彈,雙效合一,威脅倍增。這次試爆雖然仍是正規的地下試爆,但平壤當局強調試爆的是能夠以飛彈搭載、攻擊範圍無遠弗屆的「核彈頭」,這是北韓這次試爆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南韓、日本與中國等鄰國以及美國的夢魘。

北韓核武器研究所發布聲明表示:「這次核試驗最終檢查和確認朝鮮人民軍戰略軍火星砲兵部隊已裝備的戰略彈道火箭(即彈道飛彈)能夠搭載的標準化、規格化的核彈頭的構造和動作特點、性能和威力。」

換言之,北韓研製的核彈不僅威力越來越大,在體積的小型化(miniaturization)方面更是展現來勢洶洶的企圖心。所謂「標準化、規格化」意味可以進入量產,就算平壤當局誇大其辭(目前還難以驗證),軍事分析家普遍認為,北韓的核彈頭飛彈至遲2020年就可以部署,射程至少是中程(3000至5500公里),甚至可能達到洲際(5500公里以上)。

北韓核彈頭洲際飛彈 鎖定美國本土西岸東岸

外界估計北韓目前大約擁有15到20枚(大型)核彈,到2020年,隨著核彈頭飛彈登場,北韓軍火庫大約會擁有100枚彈頭,無論其爆炸當量是多少噸TNT都不可小覷,實質威脅則繫於另一個關鍵變數:飛彈射程。

北韓的飛彈科技與中國淵源不深,主要來自蘇聯體系。冷戰時期莫斯科當局大力支援不在話下,冷戰落幕後俄羅斯航太衛星工業未能起飛,大批火箭與飛彈工程師投閒置散,平壤當局趁機挖走不少人才,近年最重要的成果則是「R-27」火箭發動機,脫胎自俄軍的「R-27 Zyb」潛射彈道飛彈。

2010年10月首度亮相的「舞水端」(火星10號)飛彈,就是搭載R-27發動機,最大射程約2500至4000公里,足以威脅關島美軍基地,而且彈體全長12公尺、直徑1.5公尺,適合機動發射,發射前也不容易被偵測或摧毀。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袁世凱、古巴飛彈危機與朝鮮半島 更多文章

更新型的KN-08(火星13號)與KN-14則是洲際彈道飛彈,目前還在研發,不曾進行試射,一旦研發成功並實戰部署,前者足以威脅美國西岸,後者更將東岸的華府、紐約納入射程。在精確度方面,藉助俄羅斯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也由顯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