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個性挺像的。我也是個書蟲,最喜歡讀書。」
英迪婭今年14歲。她穿著一件棕紅色的哈利·波特連帽衫。
跟許多世界各地的讀者一樣,她也通過安妮·法蘭克留下的日記,了解了那一段70多年前的遙遠歷史。而那一段歷史,原本對她來說是根本無法想像的。
在阿姆斯特丹一個運河邊的倉庫,曾經是安妮的父親經營批發水果果膠的地方。英迪婭和她的朋友們到這裏來更多了解安妮當時的生活情況。

安妮·法蘭克離世時年僅15歲,但她卻是個了不起的作者,也是二戰時期在大屠殺中被殺害的100多萬猶太兒童中的一個。
她給自己的日記本取了個名字——吉蒂。如今,這本日記是世界上最多人讀過的書。這個十幾歲孩子寫下的日記,被好萊塢改編成劇本,被百老匯編成舞台劇,還成就了無數的其他創作再創作形式。
而現在,漫畫版的《安妮日記》也問世了。《漫畫安妮日記》的創作團隊,曾經憑借動畫片《與巴希爾跳華爾茲》(Waltz with Bashir)得到過奧斯卡電影獎提名。而《安妮日記》動畫片也在計劃之中。

《漫畫安妮日記》穿插了不少原著中的節選和信,講述了安妮和家人在她姐姐收到通知必須去納粹勞改營報到後決定躲藏起來。
他們全家在一個潮濕、陰暗、狹窄的閣樓裏躲藏了近兩年,最後不幸被納粹發現。
納粹把安妮書包中的東西全部倒出用來裝從猶太家庭搶劫的首飾,而她那本紅格子封面的日記,後來在閣樓的地板上被發現了。

負責這次漫畫創作撰稿和導演的阿里·佛爾曼說,他希望能讓安妮的故事在現代讀者心中引起共鳴。
他說:「給下一代看漫畫日記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想要打動讀者,必須找到他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
實際上,《安妮日記》讀者群的人數年年都在增加。
安妮·弗拉克已經成為勇氣、樂觀和毅力的象徵。
而對青少年來說,更能引起共鳴的是她在青春期時看問題的態度和煩惱。
安妮·法蘭克基金會的埃麗德·林,與蘇格蘭來的中學生們一起參觀安妮一家的藏身之處。她說:「要理解她很容易。她很會表達自己。」
「要了解約600萬二戰期間被殺害的猶太人很難,但是安妮卻讓這苦難有了具體的形象。你看得出來她只有13歲,正在經歷青春期。學生們能感同身受。」
不過,要用漫畫的形式再現安妮的文字並不是個輕易做出的決定。

插畫藝術家大衛·伯倫斯基最初不太情願參加創作。因為有人批評「大屠殺行業」將安妮日記商品化,他擔心自己成為這一行業的一部分。
不過,面對當今政治人物們發動戰爭讓很多人流離失所展開的辯論,他希望這些圖畫能給參加辯論的人提供一些信息,激發更多討論。
他說:「這只是某一個人的故事,而每個移民都會有不同的故事。」

在安妮·法蘭克曾經就讀過的蒙特梭利小學裏,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覺得有必要創作新的漫畫版安妮日記。
學校座落在遠離市中心遊客區的南郊。學校磚房外,斜靠著孩子們各種顏色的腳踏車。
11歲的扎哈拉·貝倫·瑪凱依和薩米·尼特爾都很明白學校環境的歷史意義,很自豪地帶我去看安妮當年用過的木桌子。薩米說,一想到自己曾坐在安妮的教室裏上課,就感覺「既酷又怪」。
他7歲的時候,媽媽曾經給他讀過安妮的日記。他怎麼看新的漫畫版安妮日記呢?
「從這些畫你看不出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是你讀書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力看到更多......」
不過,扎哈拉認為,這樣的漫畫形式能夠吸引更多小讀者。
「給小朋友們看很好。但你一上了中學,就可以讀原著了,因為書很好,書上都是她自己的話。」
從蘇格蘭來的中學生們已經看過了安妮一家躲難的小閣樓,還沿著當年安妮的足跡,在附近走了一圈。 (相關報導: 是誰出賣了安妮法蘭克?退休FBI警官追索歷史,預計2019年公佈謎底 | 更多文章 )
他們說,「我們來看過這裏,知道大屠殺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回去之後應該想想,怎麼確保這樣的事情永遠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