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後,意外有不少人走上「離婚」之路。連那些自認「我們家沒問題」的人,也可能只是問題還在發酵而已……
為什麼有人會「中年離婚」?
我四十幾歲時,寫了一本《結婚不後悔的五十件事》(結婚を後悔しない五十のリスト)。由於當時身邊莫名有許多人相繼離婚,甚至平均每個人都離婚過一次以上(因為有些人離婚好幾次)。他們的分享刺激我去思考許多事情,最後我將這些想法集結成冊。
不過人家說日本人平均每三對夫妻之中就有一對會離婚,相信各位讀者身邊也有不少人離過婚。聽說四十到四十九歲夫妻的離婚率,僅次於三十到三十九歲。
離不離婚是每個人的自由沒錯,但我聽過這麼多案例下來,之所以覺得「可惜」,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因灰塵般的小事不斷累積,最後鬧到了離婚。但反過來說,只要趁灰塵還是灰塵時將其掃掉,就不至於以離婚收場了。
正所謂「結婚容易離婚難」,離婚會帶來龐大的「負能量」。為避免四十歲的黃金歲月因離婚而泡湯,我想和各位已婚人士分享幾件「有做有保障」的小事。
「沒離婚的人」都有做到這件事!?
離婚理由的第一名是「個性不合」。不少離過婚的人表示,會察覺個性不合並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大事,多半是因為家事分工、金錢價值觀、育兒想法、洗澡習慣、毛巾用法、打招呼與回應的態度等小小的言行。當這些微小的不滿與不合累積起來,就會在某天一次爆發。
簡單來說,就是「溝通不良」。結婚十年之後,夫妻間的對話內容一成不變,很容易誤以為自己不講清楚對方也會明白。然而重大誤解就是從這裡產生的。
第一段婚姻失敗的U先生,就是栽在「灰塵堆積」上。所以他說自己再婚後非常注意家庭生活中稀鬆平常的對話。而他的做法是: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小事,一回家趕緊找妻子聊那件事。
髮型也好,晾衣服的方法或玄關的鞋子也好,總之回家之後趕緊搜索「和平常不一樣」的事物,並拿來當作話題。這麼一來就不必擔心沒話說,還能自然營造出容易聊其他事情的氣氛。
除了「大家來找碴」的方法之外,溝通時還可留意一些技巧—
1 拋出對方喜歡的話題
2 提出一些單純的問題
3 分享兩人共通的話題
拋出對方喜歡的話題並非只為了「取悅」對方,而是透過對方喜歡或關注的事物,引導對方欣然打開話匣子。平時請記得多準備一些話題,像是興趣、料理、共同朋友什麼都好。
而單純的問題,好比新聞時事或日常小事,甚至朋友或鄰居的事情都行。只要認真找,應該不愁沒有問題好問。
最後一項「共同話題」,例如孩子、父母、愛犬、愛貓、家庭活動……理論上也是聊不完的。
不過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大家來找碴」。平時多關心對方,才能馬上發現對方身上的變化。而「關心對方」本身就是最好的溝通。
請先試著做到「發現不同,確實表達」。
作者介紹|大塚壽
現為顧問公司EmaMay Corporation的董事長,該公司專為企業量身打造研習課程;也是網路研習公司「Sapuri」的CKO。
作者年輕時很喜歡蹺課,可想而知高中、大學、工作都進不了第一志願,只能黯然度日。他總是對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感到很迷惘,因此從20歲開始,就喜歡向各界人士請教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後經大學研討會學長的推薦,進入Recruit後,也積極聽取直屬上司、前輩、各部門優秀前輩的建議,甚至尋求公司外大中小企業經營者、主管的意見。
在訪談、請益的過程中,他學習到優良的工作方式和提升職場競爭力的職涯管理方式,並聽取了「讓自己不後悔的方法」,實踐之後人生逐漸走回正途,並成功實現自我。他從訪談中獲得很大的幫助,讓自己從平凡人變成超級營業員,並在創業後仍持續向各界請益,而其中超過40歲的訪談對象讓他獲益特別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先覺出版《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從1萬人的經驗談看見真正該做的事》。(原標題:家庭內的「細微變化」 可別看走眼) (相關報導: 台灣七年級生近半數都未婚!兩性專家揭背後殘酷關鍵,經濟條件才不是主要原因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