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讓寶特瓶獲得新生命
除了為一次消費產品創造新的功能,延長生命週期,我們是否能賦予這些產品更多超越想像的生命力呢?捷克藝術家Veronika Richterová發現經過熱處理,可以讓隨手可得的寶特瓶輕易的變型、塑型成各種的形狀,加上透亮多彩的特性,是非常好的創作材料,2004年Richterová開始她的寶特瓶創作,而她也將這類創作命名為「PET-ART」,過往被視為環境垃圾的寶特瓶經過Richterová的改造變成鱷魚、蜥蜴、螃蟹、花卉後,被放置在大自然中展示產生一種衝突的異趣,以前爬山、到海邊踏浪看到寶特瓶總忍不住皺眉感嘆,但化成各種生物後似乎不再那麼礙眼,甚至多了份童趣。
從寶特瓶演變見證流行文化
為了創作,Veronika Richterová開始蒐集全世界的寶特瓶,而她也發現寶特瓶的形狀、材質、顏色不斷在變化,有些她喜歡使用的款式就突然停產了,當然替代品也馬上就上市,於是她決定為這些稍縱即逝的產品留下時間的見證,2007年她和先生Michal Cihlá決定啟動「PET-ART museum」計畫,她說「這個計畫不只記錄的寶特瓶的特性,透過長期大量的資料收集,更可以展現全世界寶特瓶與生活文化的演變,以及世界各地面對這些『立即性』產品的態度,及其背後潛藏的問題。」
療癒效果十足的空氣感仙人掌,可是比懶人植物更不需費心的「廢人植物」。
結合寶特瓶原有的線條,呈現多肉植物渾圓可愛的身軀。
目前Richterová已由76個國家收集了3000多個寶特瓶,在PET-ART museum除了介紹Richterová如何應用這些寶特瓶,也介紹了寶特瓶的發展歷史,例如寶特瓶的五角底座由來,原來第一個寶特瓶就是為了裝碳酸氣體飲料所設計,因此特別設計了五角底座以減少氣體對瓶身的壓力,而為了吸引消費者,寶特瓶的顏色越來越多元,但綠色及藍色仍是最常見的顏色,因為這兩種顏色的著色劑最便宜。
回收塑膠變成華麗水晶燈
不僅可呈現玻璃的剔透感,易於塑型的寶特瓶也可以創造更多變化。
透過 Veronika Richterová 的創作與計畫,我們知道,習以為常的寶特瓶形象,原來都有其緣由;看似僅有既定短暫用途的用品,其實有機會重新被定義。隨著時間的流動、藝術家的巧手,展現繽紛新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