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心中都有位敬重的「伯公」!除了勤儉外,台灣客家人還有這4大特性

客家文化園區裡的老榕樹及土地公廟。(陳明仁攝)

客家人是台灣的第二大族群,多由閩西、粵東等地移居過來,最早可遠溯至荷蘭時代即已到達台灣。唐山過台灣,客家人在艱苦的墾拓遷移過程中,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不僅保留原鄉的傳統,也逐漸發展出台灣獨有的客家文化,在全世界中顯得獨一無二。

過去我們對於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多為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等,但除了這些刻板印象外,客家人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為了進一步瞭解客家人的性格與文化,在好友許儷齡的推薦下,「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訪談了長年研究客家歷史與文化的黃永達教授。

「對於客家人而言,性格與文化往往是密不可分。」黃永達說,來台墾拓的客家人為了保護族人、爭取水源與分配資源,多以同鄉、同姓或同一家族的群居方式。他們共同帶來了家鄉的傳統與習俗,內化為族群的性格,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1
桐花步道圖片來源:謝嘉富@客家數位資源共享平台(cc by 2.5)

一、敬重「伯公」

客家人非常熱愛土地,稱呼土地公為「伯公」。在客家話裡,「伯公」指的是祖父的哥哥,亦即家族中的大家長。

客家人的「伯公」與閩南人的土地公不太一樣。閩南人多是一個村庒才會設立一個土地公廟或福德祠。早期客家人墾拓時,所到之處,都會樹立一伯公雕像,最常見的就是在樹下,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客家人的「伯公」不僅管土地,還管水、管庒、管田,甚至於連婚喪喜慶都要迎請伯公來參與,可以說像家人一樣親近。為了表達對於伯公的感謝,傳統的客家家庭早晚都還會對伯公上柱香。

「伯公」不僅與土地結合,更與客家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2
客家人的土地廟-伯公

二、重視祖先及祖譜

客家人慎終追遠,祭祀祖先時,整個宗族必須一起到祠堂祭拜。比較特別的是,一般祠堂上都奉有歷代祖先的牌位,閩南人多以一個「某氏歷代祖先神位」做為代表,客家人的祠堂上則是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在牌位上,因此客家祠堂上的牌位寫著密密麻麻的祖先名字。

由於刻寫祖先牌位相當不容易,必須整個宗族同意後進行,往往要50-60年才會大規模刻寫一次。黃永達笑著說,有時候連活人的牌位都已刻好放上去,出現自己拜自己牌位的情況,有些宗族為避免這種窘境,則會使用紅紙貼著活人的牌位。

客家人亦相當重視族譜,族譜代表著一個宗族的生命歷程,記載著家族的婚姻、繁衍、家訓以及遷徒的軌跡。

黃永達說自己家裡就有三本族譜,包括來台祖宗,自己本宗與原鄉祖宗等。客家人在見面時,喜歡藉由姓氏及祖先的發跡地等地緣關係,歷數祖宗八代與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他曾在某個場合中,在與對方算清楚祖宗八代關係後,當場叫一位20幾歲妙齡女子為「姑婆祖」。

眾所皆知,客家人很團結,內聚力強。黃永達表示,支撐這份團結與內聚力的背後,除了客家人共同的語言之外,主要植基於尊重祖先文化與族譜所傳承下來密不可分的關係。

3
客家大宅圖片來源:謝嘉富@客家數位資源共享平台(cc by 2.5)

三、客家人很有禮貌

在鉅細靡遺的族譜記載下,客家人往往在歷數祖宗八代後,彼此之間或多或少具有些親戚關係,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視禮貌,若遇到與自己年紀相若,多會將對方視成自己家裡的兄弟姐妹,在稱呼後面會加上敬語。 (相關報導: 五月雪背後的黑暗:油桐木排擠原生植物生態,客家智慧淪為生態浩劫! 更多文章

黃永達說,男生會叫做「阿O哥」,女生則叫「阿O姐」,所謂的「哥」與「姐」代表先生及小姐的意思,是一種敬語。而若遇到父執輩的長輩,則是在名字後面加上「伯」、「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