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第五縱隊」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 長年受壓迫,何時見春風?

伊拉克什葉派民兵。(AP)

什葉派約占10-15%的世界穆斯林人口,並以伊朗、伊拉克、亞塞拜然與巴林為主要分佈地。但除了伊朗與亞塞拜然外,各穆斯林國家的什葉派幾乎都有被政治邊緣化的現象;沙烏地的什葉派更長年被視為伊朗的第五縱隊,面臨信仰自由與人身安全的威脅。

「第五縱隊」之名從何而來?

第五縱隊一詞源於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當時佛朗哥將軍宣稱自己麾下四支縱隊已包圍馬德里,還另有第五縱隊潛伏城內作為內應;事後雖證明佛朗哥只是虛張聲勢,但此後人們便常以「第五縱隊「來代指與境外勢力結合,意圖顛覆現有局勢的內奸。縱觀歷史,什葉派的第五縱隊之名最早可追溯至阿拔斯王朝,並在蒙古西征後逐漸增強,中間一度有反殖話語相互遮掩,卻又在近代捲土重來。

其實什葉與遜尼之爭,原本只是簡單的政壇派系選邊問題。自阿里成為第四任哈里發起,新舊勢力便因繼承問題而衝突不斷。西元656年的巴士拉戰役中,阿里雖擊退阿依莎為首的反對派,卻仍無法消弭爭端,伊斯蘭社會的分裂雛型已現:戰時因尊重阿里與阿依莎而保持中立者,被稱為遜尼派;而僅支持阿里一方者則被稱為什葉派。教義、禮拜習慣的不同,反倒是後來為與對方有所區別而衍生的差異。

描繪巴士拉戰役的細密畫作品,左上角的轎中女人即是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依莎。(作者提供)
描繪巴士拉戰役的細密畫作品,左上角的轎中女人即是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依莎。(作者提供)

西元680年,卡爾巴拉戰役爆發,什葉派領袖侯賽因·伊本·阿里不幸殞命。依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邏輯,遜尼派自然成了正統,什葉派則開始了漫長的異端生涯。但比起所有信仰差異,對卡爾巴拉戰役的紀念才是維繫什葉派認同的重要媒介。自倭馬亞王朝起,什葉派團體便常公開在卡爾巴拉這天悼念侯賽因·伊本·阿里,種種儀式漸成傳統,於是有了現稱的阿舒拉節。

阿舒拉節上儀式眾多,包括舉行追悼會、前往卡爾巴拉的侯賽因墓朝聖、上街遊行、自我鞭打等,不僅象徵什葉派的團結,更能傳遞與遜尼派的敵對記憶,是種隱晦的抗議技巧,黎巴嫩內戰、1990年代的巴林起義中,皆能看到阿舒拉儀式的影子。因此許多遜尼派為主的伊斯蘭國家都會取締阿舒拉活動,但反倒令阿舒拉的情緒效果更加強烈。

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牆上的侯賽因書法名。(作者提供)
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牆上的侯賽因書法名。(作者提供)

而什葉派之所以會被視作第五縱隊,便與其長年身為受迫少數有關。例如當年阿拔斯起兵反抗倭馬亞王朝時,靠的便是什葉派與其他少數團體的支持,才能一舉擊敗統治階層,建立阿拔斯王朝。但什葉派雖是功臣之一,卻沒等來戰前承諾的寬待,國家迫害依舊;遜尼派雖仍是多數,但對於什葉派這種「危險少數「卻更加提防,深怕他們改天又接受另一個外來勢力的策動,顛覆現有政權。

而這種焦慮的臆想,終於在蒙古西征時得到證成。1258年蒙古人的鐵蹄踏平巴格達,如今的阿拉伯史書普遍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結束,實際上阿拔斯王朝早就腐朽不堪、名存實亡,帝國各地的突厥將領自行其是已久,蒙古人不過是給了最後一擊。 (相關報導: 美伊戰火一觸即發》沙烏地指控伊朗破壞該國油管,沙媒呼籲美軍回敬「外科手術式」攻擊 更多文章

但歷史書寫往往是為了政治需要而生,阿拉伯人首先要逃避自己的失敗,於是便把帝國的滅亡全數推給蒙古人;遜尼派則要維護自己的身為多數的正統性,於是便把蒙古入侵的責任推給什葉派,認為這次又是什葉派裡應外合,才會導致帝國毀滅。而阿拔斯崩解後,遜尼派確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挫,但當年的什葉派尚未在伊朗聚居,基地分散,加上後來又與民間的蘇菲道團勢力相結合,活躍不少,因此讓遜尼派更有「趁人之危「的感覺,加深了國仇家恨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