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譜出黨外神曲《美麗島》,卻28歲英年早逝…揭台灣人不該遺忘的傳奇民歌作曲家

李雙澤與胡德夫、楊弦等人可以說是校園民歌的催生者,帶動了一波民歌創作風潮。(圖/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提供)

校園民歌,可以說是五、六年級生的青春回憶,從1970後期到90年代,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傳唱至今,《月琴》、《木棉道》、《龍的傳人》……還有過年時常聽到的《廟會》都是那個時期所留下的經典。帶起這波浪潮的催生者有李雙澤與胡德夫、楊弦三人,其中,李雙澤是最傳奇的。從他登高一呼「唱自己的歌」到捨身救難英年早逝,僅短短9個月的時間,就點燃了一把火,引爆了民歌創作的燎原之勢。

李雙澤是誰?

菲律賓華僑李雙澤,從小就與家人來台定居、求學,家境還算富裕。大學時考進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數學系就讀,不料後來卻轉念嚮往建築系,於是去選修、旁聽了許多建築、藝術相關課程,甚至還申請轉系,不過卻沒有成功,後來他也曾到美國、西班牙等國家遊歷一陣子。

雖然在學業上不如意,但李雙澤在課外的發展才更精采。他在成長過程中鑽研過不少才藝,繪畫、音樂、文學都能看見他發光發熱的身影,不但曾在臺北美國新聞處辦畫展,還曾擔任雜誌編輯、獲得文學獎肯定,在音樂上創作更是被傳唱至今。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

李雙澤攝影作品。(圖/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提供)
李雙澤攝影作品。(圖/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提供)

1960、70年代社運潮,啟發李雙澤民歌創作靈感

而李雙澤的歌曲創作,跟60、70年代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那個時候的台灣年輕人對西方流行文化非常癡迷,當時雖然沒有Facebook、YouTube,但年輕人還是會透過美軍電台、翻版唱片、雜誌、美軍俱樂部等方式,接觸到西方流行音樂。音樂評論家馬世芳說:「政治上雖然是威權統治,但文化上有很多縫隙可以進來。」流傳到台灣的作品,與當時美國及整個西方世界的氛圍有很大的關係,尤其當時美國陷入越戰泥淖,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戰運動,此外種族、性別、環保等議題也遍地開花,甚至延燒到全世界。本片總顧問、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在訪談中表示,1960、70年代,全世界掀起一波社運潮「美國反越戰、歐洲有學運、日本有安保抗爭……當時一波新的思潮開始了,就只有台灣最安靜」

在戒嚴背景下從縫隙流進來的西方文化,對缺乏前後文脈絡的台灣年輕人來說,並不了解歌曲創作背後的深意,尤其是知名反戰民謠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的歌,雖然許多人都聽過、琅琅上口,卻沒聽出他歌詞中的悲憫與傾訴。但是有個人他聽懂了,那就是李雙澤。李雙澤不只被巴布‧狄倫自由、叛逆的性格所影響,更從其身上體認到什麼是「民歌」的精神:「民歌,就是人民與土地的歌。」領悟到這點的李雙澤,也開始準備去幹一件大事了。 (相關報導: 30年來,「國民歌王」當之無愧!周華健12首經典歌曲,唱出你我的純真年代 更多文章

Bob Dylan.(圖/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提供)
Bob Dylan.(圖/公視 時光台灣 Reel Taiwan提供)

為什麼台灣人不唱自己的歌?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文理學院西洋民謠演唱會上,身材高壯的李雙澤背著吉他、手拿著一瓶可口可樂走上台,劈頭就質問底下聽眾:「為什麼一定要唱美國商業流行歌?為什麼大家不唱自己的歌?」接著他一連唱了好幾首台灣本土民謠《補破網》、《恆春調》……台下頓時開始議論紛紛、陣陣騷動,甚至出現了噓聲。感受到鼓譟的李雙澤又說:「你們就想聽洋歌吧?」於是他開始唱美國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的《答案在風中飄》(Blowin' in the Wind)後轉身離去,把當晚的答案留在風中飄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