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愛玩飛機結果沒考上大學的他,做出台灣最大無人機,外國國防部長都來朝聖

天空飛行科技創辦人李文慶與200公斤級無人機AL-200。(圖/蔡仁譯攝)

座落在台南市安定區蘇林里,沒有招牌、沒有公司行號,田野旁一家不起眼的工廠,這家公司是天空飛行科技。走進工廠,裡頭擺滿了各式大小的無人機,其中最顯眼的一架是主翼翼展約八公尺、可以乘載50公斤重物的無人機AL-200。

提到無人機,你第一個念頭想到的可能是中國大疆創新或台灣雷虎科技。但其實這一家低調的台灣公司,早在2003年、連在Google搜尋列打上「無人機」都還找不太到資料的時候,就已經投入無人機研發領域,而且一做就是13年。

不同於大疆、雷虎科技專攻消費性無人機市場,天空飛行科技在2003年成立之初,就鎖定大型無人飛行載具(UAV)市場,更是目前台灣除了國家單位以外,唯一一家有能力量產200公斤級無人機的民間公司。

(圖說:走進天空飛行科技的工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原型機,還有做到一半的機殼。李文慶一邊熱情地一一跟我們介紹,一邊不好意思的說:「其實我們很低調的。」照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走進天空飛行科技的工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原型機,還有做到一半的機殼。李文慶一邊熱情地一一跟我們介紹,一邊不好意思的說:「其實我們很低調的。」(圖/蔡仁譯攝)

遙控飛機起家,跨入無人機市場

會踏入無人機領域,是受到強烈的興趣驅動。天空飛行科技創辦人李文慶,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飛機迷。

「我真的太愛玩飛機了,最後也沒考上大學。畢竟那時候大學裡也沒有一個『遙控飛機』系。」李文慶笑說。今年50多歲的他,說自己從小就有一個飛行夢。國小時第一次接觸到遙控飛機,就此愛上讓飛機升空的感覺,也因為他實在太過沈迷,就連同學、老師都還忍不住問他「明天是有要考飛機嗎?」

(圖說:走進天空飛行科技的辦公室,滿滿的都是各種型號的遙控飛機跟模型。照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走進天空飛行科技的辦公室,滿滿的都是各種型號的遙控飛機跟模型。(圖/蔡仁譯攝)

因此,李文慶22歲退伍後就進入雷虎科技擔任試飛員,並在1986年自立門戶創立自己的遙控飛機公司。1990年,他瞄準軍需市場,開始製造遙控靶機。2000年,他發現遙控靶機的功能太單一,難以做進一步的高階應用,於是開始尋思轉型。

李文慶的眼光就這樣望向無人機領域。那時候全球的無人機多是軍事用途,幾乎沒有商業上的應用,也讓他看到了未來的發展可能。

其實,無論是做遙控飛機或是無人機,首先你要很會「飛」。因為電腦自己不會飛,飛控系統更不會自動就被輸入數據與資料。因此要先有一名試飛員,懂得依據不同的天氣狀況、速度、地理環境等因素,操作飛機並取得飛行數據。曾當過試飛員的李文慶體認到,無人機,其實就是把一個人的腦袋放到機器裡面,教它怎麼飛行,這個世界好的試飛員少,但無人機可以很多,未來會有無限機會。

6人團隊,一年只做3台無人機

2003年到2010年,天空飛行科技進入漫長的研發期,在這段期間,團隊都僅維持在5、6個人,小小的團隊要做所有研發、設計、整合的工夫,從開模、機體製造到零組件組裝都一手包辦。要如何從無到有做出一台無人機?一開始,要先定義機型、畫設計圖,不斷討論修正。然後是選擇材料、引擎、電子裝備、輪胎等零組件,再一直到整合、組建做出樣機。

(圖說:精密零組件多採用歐美國家,其他從開模、製造到零組件組裝都是團隊自己來。照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精密零組件多採用歐美國家,其他從開模、製造到零組件組裝都是團隊自己來。(圖/蔡仁譯攝)

最後的關鍵一步,是試飛。把原型機送上天空並不容易,任何一點因素變化都可能導致失敗。李文慶卻認為,比起學術單位往往累積大量的理論、技術分析後再去實作,能不能讓飛機升空比什麼都還要實際。「我們有累積多年的技術把原型機安全的送上天,試飛我們就會有數據,能在每次升空後不斷修正,」他強調,「很簡單,我們就是不斷的try and error。」 (相關報導: 自學寫程式不到三年,24歲的他靠「求職天眼通」一戰成名 更多文章

一開始,天空飛行科技的產品是50公斤級的無人機AL-50,也藉此接了不少政府機構的案子,做過諸如海岸線、核電廠影響範圍、水稻田環境偵查等計畫;另外就是與學術單位合作,例如提供機體讓元智大學測試飛控軟體,與台大、成大合作,協助進行地理探勘、空拍等。2010年,當時初出茅廬的大疆科技執行長汪滔還曾遠赴台南,進行飛控系統的技術交流。

(圖說:2010年,大疆執行長汪滔(最右)與天空飛行科技也曾有過技術交流。照片來源:天空飛行科技提供。)
2010年,大疆執行長汪滔(最右)與天空飛行科技也曾有過技術交流。(圖/天空飛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