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有碗孟婆湯,喝下後我就是完全的女人」隱身在臉書56種性別中,勇敢回歸自我靈魂

「性別」是可以流動的。(圖╱Bailey Weaver@Flickr)

「希望有碗孟婆湯,喝下去後我就是個完全的女人」,「我媽很恨我,只要看我穿這身打扮出門,回家就會發現我家公佈欄貼了『恨』、『知恥』這些語句,其實我希望家人和我站在一起,共同對抗社會歧視」,「我曾到廚房拿刀子想自殺,但臨死前,我希望社會聽聽我的聲音」這是跨性別者Zoe與Abby的真實故事...

當每天與家人相處、朋友交際、餐廳吃飯、上廁所、搭捷運時,是否曾想過有人無法如你一般,享受這日復一日、平常不過的生活動作?他們為了認同內心深處吶喊,選擇做真實的自己;這群人中,一部分你可以稱他們是「跨性別者」,但無論你的稱謂為何,這從來不是關心焦點,他們只是想跟一般人一樣有正常的生活。

曾策劃〈跨性別的美麗與哀愁〉、〈靈魂回家的路—他們為什麼要變性〉等專題的《風傳媒》,關注性別議題已有一段時間,日前籌辦〈跨性別×變性×心事〉座談,期望從記錄者、跨性別者、諮商師三個面向與社會分享「跨性別者」心路歷程,這也是台灣第一場性別團體(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與媒體合作的公開活動。

替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家

前《風傳媒》記者王立柔去年曾執行〈跨性別的美麗與哀愁〉專題,當時貼身採訪跨性別者葉若瑛(Zoe)一天,她對媒體普遍以「獵奇式」報導處理跨性別者新聞,消費完了便無追蹤,認為很不適當。社會上對於變性者、跨性別者也太有既定印象,「好像一定要很正,好看,甚至是知識分子跨性別才會得到尊重,如同先前台中一中教師變性新聞,今天若是一個會打小狗小貓的大叔變性,還能得到同樣的媒體關注量嗎」?

跨性別圖
美國人Holly Boswell設計的跨性別象徵符號。(圖╱wikipedia

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洪滋敏曾於《風傳媒》發表〈靈魂回家的路—他們為什麼要變性〉專題,曾飛往泰國記錄5個變性者的手術經歷,洪滋敏說,「接受變性手術的人,都有準備手術完成後切割所有過去記憶、生活痕跡,甚至最好朋友也不再聞問」。案例中有位大學生手術完躺在病床休養時,被問及還有何人生夢想,卻很有感觸回答「像我們這樣的人,在還沒完全變成『女人』時,我的人生沒有開始、沒辦法思考夢想,我們所做的,只是替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家」。

跨性別座談8
獨立記者王立柔、廖芸婕、洪滋敏(由左至右)關注跨性別運動多年。(圖╱風傳媒)

獨立記者廖芸婕分析,跨性別議題常被用一種很「獨特」眼光、主流外的特別少數看待,「社會應學習用尋常式眼光看待,別當做異常式的存在,更不該用特殊的報導手法消費」,曾在尼泊爾作過田野報導的廖芸婕指出,尼泊爾2012年就舉行全亞洲第一屆涵括跨性別者的運動會,「尼泊爾宗教觀念其實比台灣還封閉,但卻能包容跨性別、同性戀、變性者,甚至2013年已推行『無性別身份證』,這樣我們眼中看似落後的國家,卻有遠勝台灣的先進觀念」。 (相關報導: 新世代觀點:該檢視的不是他們的生命 而是我們創造的體制 更多文章

多想有碗孟婆湯,喝下後我就是女人

跨性別者葉若瑛(Zoe)提及,最困難的是被家人認同,無法得到養她一輩子的家人認同,是心中最感傷的地方。「我與母親的關係至今緊張,只要看我換這身打扮出門,回家就會發現媽媽在公佈欄張貼『恨』、『知恥』、『可預見悲慘日子,自己擔!』這樣的語句,我很希望家人和我站在一起,對抗社會的歧視」。Zoe說,很想有碗孟婆湯,喝下後就是一個完全的女人,談到社會眼光,Zoe更語氣堅定,「雖然我同時在做性別運動,但我更希望的是,我根本不需要做這些運動」。

跨性別座談10
跨性別者葉若瑛(左)拿出母親字條,講述她與家人間關係緊張。右為諮商師劉安真。(圖╱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