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收入越低,反而越捨得花錢在孩子的教育上!直擊中國父母令人吃驚的競爭風氣

未來,職場無國界,人才的流動將是必然的趨勢。台灣和大陸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同一個舞台上彼此競爭合作,因此,台灣父母有必要關心大陸如何養育下一代。(圖/Kevin Dooley@flickr)

兩組數字讓大家感受一下:2017年,台灣新生兒19.3萬人,大陸新生兒1800多萬人、相當於台灣總人口的3/4。2017年,建中畢業生申請到大陸念書約20人,隔年成長到70多人,成長了三倍。

可以預見,未來職場無國界,人才的流動將是必然的趨勢,台灣和大陸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同一個舞台上彼此競爭合作。因此,台灣父母有必要關心大陸如何養育下一代。

北京是大陸的首都,最佳大學的集中地,也是科技創新的中心點,不少教育新創公司、投資基金聚集在此。因此,《未來Family》選擇到北京採訪,到現場感受、嘗試捕捉出大陸教育的趨勢發展,提供台灣的父母做為參考。

大陸教育現場三大觀察

整體觀察下來很重要的感想,包括:大陸教育這幾年受到政策改革、線上教育猛爆性發展、科技工具的導入等影響,正在劇烈產生量變、質變,優質教育不再是大城市的特權,而得以快速普及到城市角落及偏鄉,改變下世代的體質。

1. K12 從國小到高中補習風氣盛

訪問幾位北京家長,不難發現家長普遍焦慮。大陸近14億人口,競爭壓力大,父母非常看重分數和升學。補習班校長社群「騰躍校長在線」平台創辦人常筠指出,主要原因在於,大陸的貧富差距大,很多家長期望孩子能考取重點大學,改變家庭的經濟和命運,這種急迫感可能是台灣70年代家長才會有的。

想要考上重點大學,不少人從小學就開始做準備。每個階段的升學點: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考高考(考大學)都是關鍵。家長李璇形容猶如「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孩子和家長的壓力都不小。

為遏止升學歪風,大陸明訂推動教育「減負」(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卻演變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學校不教的,家長就讓孩子去外面補習,培訓(補習)機構不減反增。

根據騰躍校長在線所做的「中國教育培訓行業」調查報告,2017年有88%校長(台灣稱班主任)認為周圍培訓機構(補習班)數量增加,尤其是三線以下的城市最為明顯。另外,有64%機構的學生人數增加。

對於家長來說,校外補習班為「提分、應試」提供了最佳的出口。根據新浪教育《2017年全國中小學生課外培訓調查報告》,大陸一線城市參與培訓率為68%,二線城市為63%,三、四線城市也大致維持在50%。

2. 小孩上5、6種培訓課很普遍

不管任何年齡段的大陸小孩都很忙,普遍至少上5、6種課外培訓班,也不乏報名10種以上的。不僅每天晚上要上課,週末還得趕場,補得比台灣小孩多。台灣小孩大多上2、3種課,上到5種課就算多了。

這股「報班熱」的差別在於,學齡前孩子大多學的是「興趣班」,小學以後補的大多是學科。樂博樂博機器人創辦人侯景剛表示,樂博的學生集中在4~9歲,「在大陸,小學四年級是個巨大的分水嶺,在這之後,學生幾乎都會以補學科為主。」侯景剛認為,隨著新消費升級,以及80、90後當上爸媽,他們重視學前教育和素質教育(非學科類),希望孩子能快樂學習。 (相關報導: 很多台灣學生從小愛看課外書,為何國文成績卻吊車尾?補教名師點出最大關鍵 更多文章

大陸素質教育的課程五花八門,所有想得到、想不到的都有,體育類課程就有:功夫武術、花式溜冰、擊劍等特別課程。另外,大陸也很流行送孩子上表演和說話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