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珊瑚礁密布的海域,和看似笨重、實則動作敏捷的海龜一同在海裡悠遊,可說是每個潛水客最嚮往的浪漫之一,然而這些吸人眼球的海龜,不僅長期飽受海洋廢棄物污染所害,觀光發展、漁業活動、獵捕或刺殺等行為,都正嚴重威脅海龜的生存處境。
人為獵捕與「海龜刺殺案」兇手難尋
最令人記憶猶新的,莫過於本(5)月初,有民眾在小琉球美人洞海面上發現一隻龜殼破裂、奄奄一息的綠蠵龜,與一支藍色魚叉,立刻通報救援;日前海保署已公開確認該海龜「遭不規則銳器穿刺肝、肺臟致死」,不過並無證據顯示與海龜一起被發現的魚叉就是兇器,刺死海龜的行為人亦正由保七總隊調查中。
綠蠵龜是台灣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違法捕殺可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20萬到100萬元罰金;追趕、騎乘等構成騷擾事實的行為,也屬違法範圍。事與願違的是,類似的死傷案件往往只見動物屍體、難以查獲兇手。

海洋保育署海洋生物保育組專門委員柯勇全表示,過去對於有利可圖的盜獵式捕殺,例如鯨豚肉,可以透過追蹤販賣者與食用者去破解其利用野生動物獲利的結構,有明確的偵查程序可循,但上述的海龜刺殺案,更像是孤狼式的犯案,蒐證與偵查有較高難度,需仰賴民眾之間彼此留意可疑人士、公私協力。所幸經過多年宣導,台灣現在已經少有人吃龜,大大減低為食用狩獵的可能性。
在澎湖望安不只龜卵被挖來玩,還有中國近海獵捕的威脅
全世界7種海龜中,有5種會在台灣海域,分別是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與革龜,其中只有綠蠵龜會上岸產卵,且必定在原出生地。每年7、8月是綠蠵龜的產卵季節,地點集中在澎湖望安、蘭嶼和小琉球的沙灘上。1992年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陸續在3座島嶼上對產卵母龜進行生態調查,多年的研究中,他發現不同島嶼周圍的海龜正面對各自的難題。
程一駿指出,在澎湖望安,早期地方存在挖龜卵玩樂的陋習,甚至在劃設保護區、保育工作開始後仍有所聞,導致望安海域新加入的海龜族群數量不斷下滑,會在島上產卵的母龜,更從1997年的19隻降至2015年只剩2隻;經追蹤發現,海龜進入中國漁場後發報器信號會中斷,推測是受中國漁民捕殺所致,族群數量復原的機率極低。
「漁民誤捕後不願剪破漁網,就剪斷海龜四肢再丟回海裡…」
除此之外,在台灣周遭海域,海龜面臨的生存威脅主要源於漁業混獲。根據海保署4月中發布的〈2019第一季鯨豚、海龜擱淺報告〉,今年1到3月108個海龜通報案例中,扣除58隻死因不明者,就有19隻海龜遭漁業誤捕。
原則上,若漁民不小心捕獲海龜,依法必須釋放回海裡,有受傷則按照程序通報海巡救援。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總是那麼理想,「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四肢被剪斷的海龜,但在海上很難找到是誰做的。」柯勇全提到,如果漁網纏繞得很緊,有些漁民不願意剪破漁網、就會剪斷海龜的四肢再丟回海裡,更添失血過多或感染的風險。 (相關報導: 9成海龜死後解剖,體內竟都含垃圾!你正拿著的塑膠袋,可能就是牠們的致命殺手 | 更多文章 )

小琉球不少海龜「被船害死」!
小琉球則發生不少海龜遭船隻撞擊死亡、或者背甲被螺旋槳打破受傷。成立於2017年的「海龜點點名」公民社團,曾記錄一隻被命名為「小破洞」的海龜,背甲的左後部分有明顯的缺角,經專家研判很可能是被船隻螺旋槳打到的傷痕。程一駿表示,其實海龜被船槳打到的存活率很低,因為龜殼底下是肺部,再往下是其他臟器,如果傷到內部器官,就很難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