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跟隨父母移居巴西的廣西桂林人蔣璞在去年贏得真人秀節目《我要做廚神》(MasterChef,另譯「廚神當道」)巴西版第二季的季軍,但她起初一開始接觸烹飪是為了能靠自己吃一口家鄉的飯。
「當時的華人餐廳不多,而且貴,」蔣璞通過電話向BBC中文網回顧她的故事時說,由於從事小商品貿易的父母很少在家做飯,她就開始自己嘗試學做自己喜歡吃的家鄉中餐。
但在當時26歲、畢業於聖保羅州立大學統計系的她決定辭去專業工作參加業餘廚師真人秀節目,和與她一樣的業餘選手競爭之前,她首先要過的是中國父母的一關。

這個黃皮膚女性卻因為在節目當中不卑不亢的謙虛態度以及極具辨識度的面孔,在聖保羅乃至全巴西電視觀眾當中已經家喻戶曉的人物。
「當時我父母也是很反對的,因為她們覺得,廚子似乎並不是一個高尚的職業,」蔣璞說。
但這個黃皮膚女性卻因為在節目當中不卑不亢的謙虛態度以及極具辨識度的面孔在聖保羅乃至全巴西電視觀眾當中已經家喻戶曉的人物。
「現在人們提到我爸,都不說他是誰誰誰,而是直接說他是』Jiang'的爸爸,」蔣璞笑說。
那個只准業餘選手參加的真人秀比賽節目將並非專業廚師的參賽者丟進公共電視鏡頭的深淵,以製造原始的戲劇效果。
「當時我覺得就是去露個臉,巴西電視節目總是希望有不同種族的人出現,」她說。
「我當時想,我一個中國進去,可能就露一下面,然後就沒有戲了。」
蔣璞在其中一挑戰環節中要判斷眼前的食材是一塊什麼肉,她將巴西特有的野鴨猜成了普通鴨肉,被扣去了20分鐘的做菜時間。
在所有人都不抱期望的時候,她用高壓鍋和醬油做了一道她的家鄉菜啤酒鴨。這個巴西人並不常見的獨特味道和蔣璞帶有口音的葡萄牙語令評委和巴西觀眾感覺到了意外驚喜。
後來在每集淘汰一人的比賽中,她最終扛到最後三名,輸給了主業做公關人員的勞爾‧勒莫斯(Raul Lemos)和做活動製作人的伊莎貝爾‧阿爾瓦萊斯(Izabel Alvares)。

那個只准業餘選手參加的真人秀比賽節目將並非專業廚師的參賽者丟進公共電視鏡頭的深淵,以製造原始的戲劇效果。
直到稍後節目公開播放並獲得公眾反饋時,她才意識到自己出了名。去超市買東西時,會有街上的人來跟她說:「哎,我看好你,為你加油!」雖然觀眾並沒有意識到節目早已錄製完成而結果已定,但這種突如其來的關注度還是令她意外。
此後,她被播放節目的巴西班代蘭特斯電視網(Rede Bandeirantes)聘請為下一季節目的宣傳大使,直到她懷孕並生下了孩子。
雖然要照顧寶寶,但她仍然在醞釀,未來要在聖保羅開設自己的中餐廳。
「廚神」蔣璞教你做巴西菜
鮮蝦醬酥脆黃魚排 (File de pescada ao molho de camarao)
- 500g清理好的黃魚排、半個青檸檬、1/2 小勺黑胡椒分、2個雞蛋液、1碗麵粉;300g蝦仁、半顆洋蔥、3瓣大蒜、半顆紅椒、50ml番茄汁 (或一顆番茄)、180ml椰奶
- 用檸檬,黑胡椒,鹽和雞蛋醃製魚排,15分鐘後,均勻的將魚排掛上麵粉。180度的熱油將魚排炸熟,瀝油後裝盤
- 等待魚排入味的時候,將洋蔥,大蒜,紅椒切碎, 熱鍋內放3勺橄欖油,爆香洋蔥,大蒜和紅椒,加入蝦仁翻炒,等蝦仁表面變色,加入番茄汁和少許水,滾開後加入椰奶。調味,再次滾開後出鍋
- 把做好的鮮蝦醬淋上魚排
她當然並不是唯一被這個真人秀啟發出這種想法的人。2016年季度澳洲版的《我要做廚神》節目參賽者、同樣是亞裔的卡門‧盧(Karmen Lu)在參賽後聲稱要在珀斯開設自己的烘焙店。
不過,與歐美及大洋洲不同的是,蔣璞認為,巴西中高端的餐飲業才剛剛開始,這也是為什麼這類真人秀節目能得到大人乃至巴西職業廚師認可的原因。
而且,巴西非常平民化的飲食風令蔣璞覺得非常吸引。這個移民國家從歐洲移民為主的北部到黑奴歷史久遠的中部,再到與阿根廷接壤的南部,均有不同風格的飲食習慣。
最平民化的褐豆飯正是源自黑奴文化。這種廉價但是富含蛋白質和鐵質的食材幾個世紀前被用作奴隸的主食,但在巴西的社會融合和發展中已經從最初和牛角、牛皮煮在一起的充飢食物發展到今年會加入各種肉類的地道食品。
「它可以用最簡陋的材料,也可以用最好的材料去做,」蔣璞說,「用最好的材料做,就可以在高檔餐廳裡賣上百塊錢,用普通的材料,則是貧民窟中一家一個星期的食物。」
而在《我要做廚神》中得到的啟發是,巴西人對於本土以外的獨特味道也有非常受樂的時候。
那麼,這正是當下開始加入將中餐融入巴西的大好時機?
「但是近年的巴西經濟不穩,」蔣璞說,這可能並不是投資餐廳的最好時候。
「有錢才會注重吃,沒錢的話,吃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發展。」

「我希望能開一家餐廳,」蔣璞說。
於是現在,在照顧孩子的同時,蔣璞將時間用在了在家做菜上。除了為作為意大利後裔的丈夫做意大利麵之外,還會在烹飪過程當中琢磨如何在日後將自己家鄉的中餐在巴西傳播。
她表示,首先會避免將中國人圍餐共食一盤菜的習慣強加給巴西人。雖然中國人的這種吃法也有它的好處,但是,她說:「巴西人就挺難適應的。」
「我希望能開一家餐廳,」蔣璞說,「能把中國傳統的食物變得國際化,或者說把亞洲食物變得國際化,再把它端到巴西人的桌上。」
雖然眼下或許還不是時候,但是她覺得,里約奧運會已經比巴西人預期的辦得更好。
「巴西申辦世界盃時,大家的期望最大,而有了世界盃的對比之後,大家對里約奧運的期望非常低。」
在里約奧運會之後,她和所有巴西人一樣,都盼望巴西經濟能夠有復甦的動力,「這是所有人都希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