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叫大安區,命運卻大不相同!他帶你一遊台中最邊緣行政區,見證最獨特海岸之美

為防止東北季風帶來的泥沙侵擾,居民在聚落北方築起一道防沙牆,如今保留一小段作「時光廊道」,以陶板畫說明大安港的歷史。(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很多人聽過台北的大安區,卻不知台中也有大安區,年初被網友推選為「台中市最邊緣行政區」的大安區,其實在三百年前,是唐山移民來台重要的上岸港,也是兩岸商品往來的貿易港。傳說嘉慶君遊台灣在此得到神助,才有大安之名。走過昔日風華的大安,如今有「安農五寶」、海濱新樂園和豐富的生態資源。這些海口味,值得來細細品味。

台中市西北方的大安區位於大甲溪、大安溪下游的沖積扇平原,在十七世紀海權興盛的年代,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施琅於1667年上疏攻台,打算「發輕快船隻往南路打狗港口(今高雄港前身),一股往北路蚊港(今雲林縣台西鄉蚊港村)、海翁窟港口…」「海翁窟港」就是現在的大安,由此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濱海的大安位於台中市西北方,在大甲溪、大安溪下游沖積扇平原上。(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濱海的大安位於台中市西北方,在大甲溪、大安溪下游沖積扇平原上。(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嘉慶13年(1808年)6月,嘉慶君微服南巡,船行出揚子江,狂風暴雨、雷電交加,頓時迷失方向,就在眾人驚恐之餘,有兩盞微弱燈火指引方向進入螺絲港,平安入港以後,君贊「必有神助」,道:「此乃大吉之地、大安之港。」(《和安宮誌》記載)”

「嘉慶君遊台灣」一直是民間傳說的素材,儘管正史視為無稽,耆老卻深信不疑、指證歷歷。就讓我們跟隨嘉慶君來一趟「大安之港」的奇幻之旅。

大安之港「海翁窟」

大安區海墘里里長王勝宗說明大安的地名沿革,他表示,大安港口所在就是現在的海墘里,這裡是大甲、大安區最早開發的聚落。明末稱為「海翁窟港」,因為港口聚集許多「海翁」(鯨魚)而得名;前清時,大安港灣的外緣有一天然形成的石線(指沙汕線),成為一個深水港,沿著五甲港、北汕向外延伸,直至溫寮附近,石線以內的航道像海螺紋路般曲折迴繞,所以又被稱為「螺絲港」。

有百年歷史的和安宮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有百年歷史的和安宮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嘉慶君的奇幻之旅起點,要從庄內主祀金吉姚三府王爺的和安宮說起,祂的香火來自泉州府「後僢(儛)尾」,泉州王船香火的故事普遍流傳西部沿海各廟宇。和安宮的沿革清楚記載了二百年前的過程:「王船隨著水流在嘉慶 10 年(1805 年)4月22日到達大安港,當時的大安港保長謝秋老和祖父謝孝欽兩人出海捕魚,在晨霧中忽聞香煙飄繞、清馨撲鼻,隱約聽聞遠處傳來清幽鼓樂,發現王船上除了三尊神尊,還有三隻活羊。村民焚香請奉於謝家安座,從此庄內平安、五穀豐收。那三隻活羊放牧在村裡,吃農家的稻穀反而愈吃愈豐收,村民信仰也愈加虔誠,決議立廟奉祀。」

經過二十二個月的興工建廟,和安宮於嘉慶12年(1807 年)6月22日迎奉三府王爺入火安座。地方耆老深信嘉慶君說的「必有神助」,指的正是三府王爺指引入港的兩盞明燈。也許有人認為這段廟宇沿革是無稽之談,那就進入正史,談談「和」「安」宮命名的由來與用意。

族群衝突鬥走漳州人

日治時期曾經在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任教,也是台灣人文地理學研究先驅的日本地理學家富田芳郎認為,漢族移住中部始於十八世紀,「一從鹿港地方北進,一從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海港大安港上埠。康熙45年(1706年)於今之大甲位置已有小市街之建設,為台灣鄉村都市之市街建設是屬於古年代者。」 (相關報導: 來台中水源地最後的聚落走走吧!對台中癡迷的他,這樣走讀東勢子舊庄 更多文章

1723年彰化縣、淡水廳設治,中部移民日眾,1731年進一步闢大安港為兩岸商品往來的貿易港,這段期間來自唐山的移民中,以福建漳浦人士林秀俊(1699~1771年)最為重要。1734年,他從廈門渡海來台,由大安港上岸後定居大甲,向當地平埔族承租土地招佃開墾,並開鑿大甲圳灌溉農田,富甲一方。由於漳泉間常有的族群矛盾與衝突,不久,他旋即北上以林天成墾號(合資)、林成祖墾號(獨資),開墾今士林、淡水、八里、泰山、新莊、板橋、土城一帶土地,至今仍為北部重要家族之一(曾任台北縣長的林豐正即為林家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