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解的顯然》選摘:焦慮的身體模式,確保我們的安全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反應,而人類的第一個「恐懼」反應又是什麼呢?(圖/MIKI Yoshihito@flickr)

不論是當前的外在影響因素,或過去已遺忘的外在世界痛苦經驗,都會引發我們的內在歷程,而改變我們行動的意圖與方式。你就像自己所期望的一樣美好;也當然比你以為的更有創意,可以想出更多的選擇。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甚至知道更重要的,你在行動中「如何」運用自己,就有能力用你想要的方式做事。世界上最重要的忠告是「認識自己」,我相信最初是由一位學會認識自己的人說出來的。

焦慮也可以是正向、有用的現象,它確保我們的安全,讓我們避開可能危及生存的險境。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沒有別的選擇,沒有別的行動方式時,就會焦慮。

跨坐在十呎高的木板上,兩腿懸盪空中,靠雙手協助,把身體從木板一端挪到另一端,沒有選擇的情形下,會讓你無法運用自己的創意想像力,因為焦慮使你只能選擇產生焦慮的選項。

有些事是我們完全無法改變的,中國人永遠不會變成愛斯基摩人。可是,我們仍會有一些改變。生命受到時間的限制,生命是行動的歷程,這個歷程需要內在的自我組織,以配合外在的變化,也影響外在的變化。我們學會從內在組織自己,以面對挑戰或挑戰別人。我們的內在組織在焦慮下會發生差錯或有所不足,而產生不良與錯誤的行動,以致於表現不佳。我們的意圖與表現越是一成不變,效果就越不好。因為生命是時間的歷程,而時間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如果沒有盡可能深入地學習認識自己,就會讓我們的選擇受到限制,少了選擇的自由,生命就不再那麼甜美。如果眼前看不到選擇,就很難改變;而會退卻,不去處理困難,好像困難是上天註定的。

麥克道格(McDougall)區分出十四種不同的本能:親職、性欲、尋找食物、恐懼或逃跑、戰鬥、建設、好奇、憎惡、求知欲、吸引力(與親職本能相呼應)、群聚、自我肯定、自我降服和大笑。巴夫洛夫認為還有追尋自由的本能,亦即動物會反抗被綁縛或圈禁在行動受到限制的有限生活空間。

生理學把本能定義為先天、無條件反射作用的複合體,與後天或條件反射區分開來。先天的反射作用是所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徵:它們是遺傳來的,所以其形成多半與個體經驗無關。一般談到「本能」的概念時,往往不夠嚴謹,而成為許多錯誤觀念的來源。

不論我們認為本能是什麼,都會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只有一種本能會抑制行動,就是恐懼的本能。動物受到驚嚇時,或是會僵住不動,或是會逃走,不論哪一種情形,都會短暫地停止動作,這種停止動作是對驚嚇的刺激產生的立即反應,全身的屈肌會劇烈收縮,特別是腹部的肌肉,還會暫時停止呼吸,接下來立刻產生一系列血管張力的變化,比如脈搏加快、冒汗,乃至於排尿,甚至排便。

膝蓋的彎曲牽涉到膕繩肌(腿部的曲肌)的收縮。股四頭肌是對抗地心引力的伸肌,也是膕繩肌的拮抗肌,此時的股四頭肌無法有足夠的收縮力量,以至於無法伸直膝蓋。屈肌的收縮會抑制與其拮抗的伸肌(即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所以在一開始的反應結束前,無法移動位置。一開始抑制伸肌時,會出現各種與恐懼伴隨在一起的感覺,乍看之下很奇怪,因為我們會以為這種情形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讓動物盡可能快速逃離危險。其實不然,當驚嚇的刺激來源太接近或太劇烈時,會引發曲肌的全面收縮,而曲肌最初的收縮會促使伸肌的伸張反射(stretch reflex)開始運作,而在逃跑時能得到更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一開始的曲肌收縮也讓動物在危險過於接近時,可以僵住不動或裝死。身體所有其他的變動都是血中腎上腺素濃度增加所造成的,為心臟和其他肌肉可能需要的劇烈活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