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專欄:藝術的溫床或深淵?

當政治與電影相互利用的時候,當政治召喚與商業召喚為一體兩面的時候,或許電影就只是具有市場性的電影了。(賽德克巴萊劇照)

《Kano》或《看見台灣》的風光浩蕩讓我想起《賽德克‧巴萊》的摧枯拉朽。因此,讓我們稍作回顧。

《賽德克‧巴萊》捲起旋風,獲得多方肯定,其中不乏用心良苦的文人與知識分子。然而在這部號稱史詩電影榮光四射的內裡,我們見識了什麼現象?這現象涵蓋了哪些意義?我們或可藉此探討台灣藝文創作的現狀,所及的層面包含電影與表演藝術。

2011年九月四日眾所矚目的史詩巨片,由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廣場,舉行上集《太陽旗》的全台首映。當晚馬英九總統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都出席了,好不風光。《賽德克・巴萊》選在凱達格蘭大道首映,正是因這個地方對原住民具有特殊意義,首映會更以原住民歌舞揭開序幕。

九月十二日「賽德克‧巴萊」在高雄巨蛋吸引萬人觀影,一次看完上下集。高雄市長陳菊也全程觀賞,表示震撼、感動,呼籲大家對於不同族群應予更多的理解、尊重與包容。陳菊在導演魏得聖等人的陪同下與民眾一起觀賞,場面盛大壯觀,民眾的熱情也表現無遺,影片結束後,現場掌聲與歡呼不斷。陳菊表示,1萬人同時觀影5小時的場面讓她感到震撼、感動;她對於魏德聖的表現也感到驕傲,籲國人以票房支持優秀、認真的導演,讓台灣電影更在世界發光。她說,過去台灣社會與政府從來未曾真正認識原住民,賽片讓原住民找回自信,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原住民文化及台灣歷史。她說,放諸世界,不論人類間種族與信仰為何,希望對於不同族群都應理解、尊重與包容,社會才能擁有真正的和平。

是電影利用政治?還是政治利用電影

我們不得不問,是什麼樣的電影能吸引政黨色彩鮮明的陳菊搶搭便車,看完後更抒發族群融合、不分彼此的感言?是怎樣的操作方式讓兩個不時隔空惡言相向、從不願會面協商的政治領導人物不得不同台捧場?這是政治利用電影,還是電影利用政治?答案應該是電影和政治之緊密契合,而且是因為藝術已不再對政治具有任何威脅能量。

從來,一部藝術作品不只是一部藝術作品。因此當一部電影理直氣壯地號稱它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巨大成就的時候,這是個值得觀察的文化現象。眾所周知,當今藝術創作最大敵人是市場機制。就像艾可在《倒退的年代》裡所說的,這年頭無論什麼作為,甚至戰爭,都受到市場邏輯的牽制。西方如此,中國如此,台灣也一樣。然而有趣的是,在台灣藝術創作還有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天敵,那天敵就是政治。更有趣的是,台灣政府之為天敵,不是戒嚴時期對於言論自由的箝制,而是政治對於藝術的「呵護」。

《賽德克・巴萊》的成就是重大的啟示錄,在不忍苛責的氣氛已經過了的時候,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探索這是什麼樣的啟示錄,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現狀,至少應多少理解現狀是什麼。

電影籌拍之時,媒體已大肆報導,在它資金拮据時,媒體也誇大渲染:魏德聖導演如何秉持藝術家的理想,執意要拍一部史詩鉅著,他如何借錢、貸款、軋頭寸等等,全國人民皆已耳熟能詳。電影上映時更是轟動,太多人說,不看不行,為了支持國片買票看戲就對了。一個文化產品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在台灣實屬首見。而如此濫情的氛圍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它是魏德聖團隊製造出來的,它是媒體疲勞轟炸而來的,它是政客順應民粹而來的。一個文化產品,它所激發出來的濫情竟然與一個富少姦淫女子所激發出來的濫情竟然如出一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