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TO資料統計,2015年以美金計價全球商品貿易值下滑13%至16.5兆美元,然而貿易量卻逆勢成長2.8%,表現持平2014年,主要是貿易值減少導因於大宗商品價格走弱及匯率變動等暫時性因素,然而目前國際原物料價格大都已脫離底部,若單純以貿易值下滑判斷全球貿易狀況或有所偏頗,因此本文從貿易量增幅多寡探究全球需求面是否有所衰退,由此看來2015年全球下游需求尚未有減少的跡象,但時間拉至今年1Q,全球貿易量年率已衰減1%,製成品價格更連續7季負增長,在量價齊跌的情況下不但拖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國家,更使成熟國家普遍遭遇通膨積弱不振情形,並且在多國央行貨幣寬鬆之下,促使部分資金轉向追逐大宗商品尋求高報酬,造成下游需求委靡但上游原物料價格卻上漲的情形。於此同時,已經萌芽的反全球化、保護貿易主義藉由貧富差距擴大、產業外移導致國內失業率上升等事件而逐漸壯大,部分言論直指貿易保護主義為全球貿易量減緩的元兇,惟進一步細究,貿易保護主義由來已久,全球貿易量除了在金融海嘯期間有明顯的衰退外,之後皆呈現穩步上揚態勢,因此將貿易量放緩歸因於保護主義似乎勉強,推測主要仍因大型區域協定(TPP、TIPP)談判受阻、製造商生產結構轉變及下游需求不足所致,保護主義截至目前只是扮演催化劑角色,惟後續各國若無法解決經濟低迷而衍生出來的問題,使民眾被剝奪感加劇,加上美國總統候選人Trump若當選並實踐其課稅、退出TPP、NAFTA貿易協定等競選諾言,不排除引起其餘國家群起效尤,屆時扮演催化劑角色的保護主義將喧賓奪主而成為抑制全球貿易量增幅的元凶。
全球貿易量成長放緩、貿易值下滑,製成品價格連續7季負增長
據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7月所公布全球貿易量報告(CPB-World-Trade-Monitor),2015/2-2016/5來全球經季節性調整後的每月貿易量均低於2015/1來水平(圖1),雖仍較2014年有所增長,但顯示目前全球貿易量增幅確實有所放緩,此外全球貿易價格走勢一路走跌,價格更逼近金融海嘯時期水準(圖2)。儘管部分與論直指貿易保護主義是拖累全球貿易的主要因素,但亦有言論稱全球供應鏈結構及貿易型態的轉變才是問題根源所在,將貿易問題歸因於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則有失公允,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受阻、製造商生產結構轉變及全球需求降溫都是該納入探討的因素,然而進一步深思,若不在保護主義再度萌芽之初即與以杜絕,將增添全球貿易阻礙。
WTO於2016/4發布的資料顯示,2015年經調整後全球貿易量增長2.8%,增幅持平2014年,但已連續4年低於3%水準,並預估2016、2017年將上揚2.8%、3.6%,惟2015年以美金計價全球商品貿易值則下滑13%至16.5兆美元,導因於大宗商品價格走弱及匯率變動等暫時性因素影響。另截至2016/1Q,全球貿易量、出口量及進口量分別下滑1.1%、0.8%及1.5%,其中亞洲進出口表現皆全面衰退,部分受中國經濟減速影響。
圖3顯示全球製成品價格自2014/3Q以來即連續7季陷入負成長態勢,時間較歐債危機(2011/3Q-2012/3Q)更長,且跌勢恐將持續,不但使部分已開發國家面臨通膨放緩壓力,更間接導致全球需求降溫、家庭延緩支出,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而目前國際油價由低檔反彈已遇瓶頸,加上區域協定進展牛步、保護主義萌芽、生產模式改變及中國經濟成長不若以往,製成品價格轉正的時程因而延後。
貿易保護主義故態復萌,Trump擁護、Hillary不再堅持自由貿易
有鑑於全球貿易增長放緩,今年7月於成都舉行的G20會議,各國財長指出不斷加劇的貿易保護主義,已使全球經濟帶來潛在阻力,包括英國終止歐洲一體化的努力、美國總統候選人對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反對、中國貿易傾銷導致的對立,上述現象皆為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加重的表徵,因此多年來G20核心議題主要聚焦在促進經濟可持續成長,但隨著貿易主義再度興起,各國財長與央行行長轉而強調共享式增長的重要性。根據WTO 6月報告指出,2015/10-2016/5,G20成員國平均每月推出21項限制貿易措施,為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水平(圖4),但同時期每月僅解除14項不利貿易的規範,另從2008年以來,G20共實施1583項貿易保護措施,而後只有387項被移除(圖5),據統計這些未被移除的限制涵蓋G20及全球進口份額達6%、5%,足以說明保護貿易主義確有重燃趨勢。
而繼英國退歐後,市場將目光放在11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上,此前民主黨候選人Hillary立場較傾向自由貿易,但礙於政治及全民氣氛的轉變,Hillary的立場已有所鬆動,而早前民主黨另位候選人Sanders在黨內初選時曾經提及:自從2001年以來,美國關閉了6萬家工廠,許多工廠的倒閉與那些災難性的貿易協定有關。如果我被選為總統,我將從根本上改寫這個國家的貿易協定;而共和黨候選人Trump更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支持者,不但抨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反對TPP、企圖針對海外製造業課徵重稅,更揚言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因此不論最後誰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都將對全球貿易的推展增添阻礙。表1整理美國總統候選人在貿易面的政策比較:
(相關報導:
趨勢專欄:美企業獲利與投資雙降,美股牛市動能趨弱
|
更多文章
)
TPP完成簽署但尚未正式生效,TTIP協議過程困難重重
近年來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EI)的數量不僅快速增加,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及經濟合作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ECA)的規模亦持續擴大,漸有雙邊走向區域化趨勢。目前最受矚目的當屬TPP及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協定),有望在協定生效後刺激全球貿易量。根據IMF統計,TPP經濟規模可達28兆美元,約占全球生產總值的36%,高於歐盟(European Union, EU)23%及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26%,而目前12個TPP成員國已於2015/10/5在亞特蘭大宣布完成談判、2015/11/5公布協定內容草案、2016/2/4完成簽署動作,但TPP必須在符合以下3種條件之一時方能生效:
1. 簽署後2年內,所有締約方皆完成國內生效程序:
協定簽署後 2 年內,若所有締約方皆完成其國內生效程序,則協定於 TPP 協定存放機構(紐西蘭政府)收到所有締約方通知其已完成國內程序後 60 日生效。
2. 簽署後2年內,尚有締約方未完成國內生效程序:
若所有締約方未能於 2 年內完成國內程序,但已有6 個以上締約方完成國內程序,且其 GDP 總和達所有締約方 85%以上時,協定亦可於簽署2 年期限屆期後 60 天對已完成國內程序者生效。
倘第 1 或第 2 情境條件皆未能達成,則在不受時間限制下,只要有 6 個以上締約方完成國內程序,且其 GDP 總和達所有締約方 85%以上時,協定仍可於存放機構收到該等通知後 60 日對已完成國內程序者生效。
依據上述正式成立要件,若現任美國總統Obama無法在任期內說服國會通過TPP,則就任者在現今美國反TPP民意高漲下,推動立案通過的可能性將下滑,且根據官方對TPP所做的經濟影響評估,簽訂TPP在15年後只能對美國經濟帶來每年0.15%的額外產出,卻可能造成製造業工作職缺的流失,在此情況下,不論Hillary或Trump就任,推動TPP通過皆非當務之急。圖6顯示,美國佔TPP總成員國GDP達65%,一旦美國無法立法通過,則先前的談判將前功盡棄,恐將不利全球貿易增長。
另一區域協定TTIP談判始於2013年,原先預估將於今年底前完成談判,雖然英國、義大利對TTIP採取較為支持的態度,然而法國考量到地理標示(Geographic Indication)問題可能損及農業利益、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亦反對年內就TTIP達成結論,再加上美國及歐盟在特定敏感性議題如農業、食品、政府採購及投資人與國家爭端解決機制等尚未取得共識,以及現階段歐盟對TTIP的反對聲浪逐漸升高、保護主義情緒逐漸蔓延,YouGov民調顯示,2014年高達88%的德國民眾支持自由貿易,但截至2016/4,支持比例已降至56%,完全反對的比例則攀高超過3成,而日前英國退歐後更使得原先支持TTIP的主要角色退出,因此降低TTIP在歐盟的政治優先性。另今、明兩年歐盟主要國家包括義大利、法國及德國皆面臨如憲政公投、總理選舉等政治不確定性,Financial Times即撰文稱拒絕TTIP至少可以去除導致反歐盟或反全球化情緒高漲的一個因素,並指出該協定微弱的經濟好處,不足以抵銷締結協定帶來的政治後果。因此預估TTIP要在Obama任期內通過並生效的困難度極高,惟目前Obama政府仍將致力於TTIP的談判,倘若未能達成協議,則該協定短期內將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
(相關報導:
趨勢專欄:美企業獲利與投資雙降,美股牛市動能趨弱
|
更多文章
)
海外消費地即生產地觀念逐漸形成,導致貿易量下滑
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所譯「貿易在地化障礙:全球創新經濟之威脅報告」內容提及: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以支持國內經濟發展為由,藉在地化措施對外資企業施加壓力,迫使其將原本於國外進行的生產活動移至當地進行,以增加國內投資及生產,主要措施包括自製率要求、以本地製造為進入市場條件、強迫補償交易(Forced offset)及技術或智慧財產權移轉;而除卻當地政府施加壓力外,製造商體認到在當地自產自銷的模式既可以避免匯率風險,又可以彈性調整訂單需求。資料顯示,日本3大汽車廠商在日本生產比例逐年下滑,Toyota僅剩30%、Honda、Nissan更降至10%左右,以往只在日本生產的尖端材料亦開始移往海外,導致日本出口難以增長,部分拖累全球貿易。此外因新興市場科技及研發實力的提高促使其進口倚賴性降低,例如日本JFE控股的泰國工廠能夠生產品質高的車用鋼板、積水化學工業的中國廠可以生產隔音效果良好的汽車玻璃。而就主要消費市場中國而言,在中國研發能力提高加上大宗商品資源頗豐的情況下,確實有能力建構自主供應鏈(紅潮興起),然而這卻同時排擠原先的國外製造廠商,間接影響國際貿易。如中國手機製造商如小米、Oppo及Huawei的興起,使得Apple在中國手機市占率下滑(圖7)、Samsung則遭Huawei以侵犯專利權為由而要求賠償。
現今全球需求疲弱才是貿易不振主因、惟出口訂單已捎來佳音
WTO於7月針對1Q全球貿易狀況所公布的新預測指標WTOI顯示,總體判斷分數為99分,表現低於中期趨勢,透露出全球貿易在7、8月仍將疲弱並延續到3Q(圖8)。細項分析,出口訂單、農業原物料已反彈至101.3、106.5,空運、航運指標持穩,但汽車、電子零件銷售則呈現大幅衰退,顯示下游需求端拉升的動力依舊不足。而全球貿易狀況不佳亦反應在以外銷為導向的國家包括台灣、韓國、新家坡及香港面臨出口負成長、經濟疲憊的困境。此外即使油價、農業原物料價格有所反彈,但全球製成品價格已連續7季負成長,進一步導致已開發國家通膨始終無法有效提振(圖9),上述現象凸顯了2項事實:(1)全球央行寬鬆風氣盛行,在安全資產及高收益率商品標的逐漸減少下,使部分資金轉向湧入原物料商品,造成下游需求不振但上游原物料價格卻上漲的情形;(2)商品生產流程中,中間財的製作成本有所降低,如同上述所言,目前許多生產商的生產方式逐漸貼近消費地區,省卻部分成本,壓低製成品售價。
大型區域貿易協定短期難以簽訂,中小型協議可望持續開花結果
如先前所言,目前歐美民眾反全球化、保護貿易主義情緒攀升,且適逢美國、歐盟總統(理)大選,在國內政治不穩定及不違背民意之下,TPP、TIPP等大型跨區域經濟協定要在短時間達成共識甚至簽署進而生效的難度極高,反觀國與國之間的FTA或者中小型區域協定如南方共同市場、中南美洲6國、亞太貿易協定等中小型區域協定,因為人文、地理環境較為類似,因此要在既有的基礎上擴大發展反而相對容易。以東協近年來戮力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為例,在現有東協基礎下邀請與其簽有FTA的6個貿易夥伴參與(澳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及紐西蘭),目前預估將於今年完成談判,若RCEP生效後,IMF預估其經濟規模將佔全球年生產總值達31.35%,達到23兆美元。
(相關報導:
趨勢專欄:美企業獲利與投資雙降,美股牛市動能趨弱
|
更多文章
)
英國退歐後,激化了原本已萌芽的保護貿易主義,加上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已有民眾思考自由化是否合乎多數人利益,或者只是有利少數人,諾貝爾經濟獎得主Stiglitz與羅斯福研究所經濟學家Hersh就曾經對TPP做出以下評論:常有大量言論提到關於TPP對於自由貿易的重要性,但TPP現實是一個管理成員國貿易和投資關係的協議-並且是代表每個國家最強大的商業遊說集團,從專利權藥物壟斷提高售價、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層面來看,人為操作的手段已深入其中,恰恰與自由貿易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極端的保護主義固然不好,但從1950年代以後興起的自由貿易主義現已達到高峰,但在普羅大眾無法分享甜美果實之際,保護主義氣焰高漲自是有所本。雖然現在全球貿易量增長低迷的原因仍是需求不足、製造商生產結構轉變、大型貿易協定談判緩慢,然而若各國無法解決經濟低迷而衍生出來的問題,使民眾被剝奪感加劇,加上美國總統候選人Trump一旦當選並實踐其課稅、退出TPP、NAFTA貿易協定等競選諾言,不排除引起其餘國家群起效尤,屆時扮演催化劑角色的保護主義將喧賓奪主而成為抑制全球貿易量增幅的元凶。
作者為台北富邦銀行金市研究部員,本文係由台北富邦銀行提供,係根據市場公開資訊依據專業判斷所為,報告結果僅供讀者參考,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宣傳、誘使或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表示、建議或推薦,本文亦不為獲利之保證,讀者個人投資決策仍需自行判斷並承擔風險。本文內容台北富邦銀行不保證其正確性及完整性,並所載述之內容台北富邦銀行保有隨時予以更正或撤回之權利。任何人不得以因信賴該等資料做出投資決策為由,向台北富邦銀行主張任何權利或提出訴訟。另,台北富邦銀行保留本文之一切著作權,禁止讀者以任何形式引用、抄襲、複製及轉寄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