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畢業不再鍍金?碩博士生數量減,顯示了求職市場的哪些改變?

碩、博士生的身份,不再是求職利器了嗎?(圖/遠見雜誌)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我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加值人生?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攻讀研究所碩士的人數,已從2010年的18.5萬人,逐年下滑至2017年的16.8萬人,博士班的情況也類似。換言之,研究所的窄門似乎已經不再擠破頭,而有意報考的學生們更應該精準分析產業,並挑對專業領域研究,才能真的錦上添花。

《遠見》深入剖析最前端的趨勢,訪問六位大學校長暢談學術之路,詳細介紹18大學群之外,六位已踏入職場的學長姐分享經歷,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所,贏在人生起跑點!

驪歌聲後,步出各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們想清楚下一步計畫了嗎?

在找工作、讀研究所、考公職,或出國留學等幾個選項中,讀研究所一直很熱門。不論是因所在領域的專業需求,或一時不知要做什麼,讀研究所可以幫自己拿到更高學歷、博得更佳的起薪水準,加上「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學長姐和同學也都如此選擇,若沒有碩士學歷,會不會就輸在求職起跑點?

然而,你知道嗎?這個傳統想法正在翻轉。

觀察重點1〉招生狀況

碩博士人數連七年下滑 

攤開教育部「大專校院學校數及學生數」統計資料,發現近年讀碩博士的人數,不斷減少中。

全台碩士生人數在民國99年(2010年)攀上18萬5000人的高峰,之後逐年下滑,七年內跌掉1萬6000多人;去年(2017年),全台碩士班學生只剩16萬8783人,減少比例近9%,平均每年少了約2300位學生。預計今年,減幅將正式破10%。

碩博士新生入學的人數逐年下降。(圖/遠見雜誌)
碩博士新生入學的人數逐年下降。(圖/遠見雜誌)

博士班情況更慘,從民國99年(2010年)的高峰3萬4000多人,到去年只剩2萬8000多人,七年減幅高達17.6%。這也讓國內各大專院校教授叫苦連天,「現在的博士生畢業後,不知道下一個學生在哪裡?」有台大理學院的教授私下感嘆:「本以為找不到學生的現象只會發生在後段班學校,沒想到連台大都可能找不到博士生!」

統計數據清楚呈現,國內大學生過去熱中追求高學歷的現象,已經趨緩。究竟原因為何?

觀察重點2〉薪資待遇 

起薪較高但非核薪鐵律 

答案,來自於「未來薪資的投資報酬率」的評估,愈來愈多人質疑,多花幾年讀書,不一定能夠帶來等價的薪資提升。

去年,國內最大的求職網站104人力銀行,曾經調查「碩士vs.大學」的薪資差異;這份「104人力銀行履歷工作經歷薪資統計」比較碩士生與大學生就任新職的薪資差距,結果發現,研究所學歷平均月薪為4萬2700元,大學學歷平均月薪為3萬5000元,兩者相差7700元。

月薪與大學生的差距還是存在。(圖/遠見雜誌)
月薪與大學生的差距還是存在。(圖/遠見雜誌)

乍看之下,多花兩年取得碩士學位,可以讓起薪增加7700元。但104人力銀行強調,這7700元的價值轉換,不單單只是因為學歷,還包含在職者過去的工作經驗、工作職務內容等因素。

不同產業的起薪差異也很大。以服務業來說,大學起薪為2萬7500元,碩士起薪反倒退,僅2萬7100元,少了400元,讀得愈高反而成為扣分。 (相關報導: 市值300億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竟是兩年一聘!名作家預言企業職缺將有一波「恐怖趨勢」... 更多文章

以工作職務為例,想進入任何產業擔任資料科學家,碩、博士學歷都是標準門檻,高學歷代表著受過專業培育,薪資自然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