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憑什麼看不起暢銷書?愛書人揭出版業真相:沒有這些書,小眾書籍怎麼活?

誠品信義店5月25日舉辦「新24小時書店」預覽會。(顏麟宇攝)

敦南誠品即將在今天(5月31日)熄燈,在之前消息一出就引起廣大的熱議,尤其許多愛書人都紛紛回去好好懷舊一番,有些還順手拍了幾張照片以表自己的感傷。

身為非台北人的我,前陣子也有被在台北的另一半詢問是否要去逛一下敦南誠品?思索自己對那邊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感情,再加上我也不會在那邊買書,就乾脆地回絕對方。

出版寒冬其實每年都在喊也喊了很多年,我自己身為一個純粹熱愛閱讀的讀者,也注意這個出版市場很多年,儘管自己非從業人員,但也能清楚的感覺到身邊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要你從身邊的人中,找到願意每個月都抽空看1本書(非工作、考試用書)的人,恐怕兩隻手都數的出來。也可能是我自己身處的環境,親友極少閱讀。

儘管我每次看到好書都推薦給周遭的親友,他們看書的比例仍是低的可憐,願意閱讀的一個月看1本書還算多了。

這邊搭配去年的新聞:台灣人不看書?! 出版業快撐不下去

文化部統計,2015年平均每人一年看8.5本書,但到了2018年,台灣人平均一年只看4本書。也因為最近敦南誠品要熄燈的消息,使出版市場及書店的存亡又有了新的一番討論,其中有一個討論很有趣,就是很常有讀者認為:

出版社出版一堆不怎麼樣的書拉低水準,甚至認為一堆暢銷書都是不怎麼樣的書(像是網紅、藝人的書),才會導致真正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喜愛閱讀、平時會購書的讀者根本不會去買那種書。

甚至就連我自己身邊有在閱讀的親友,也會對於某些暢銷書感到不可思議,覺得那種書怎麼也能暢銷、或是連那種書都能出版,這個出版市場真是沒救了。但是我不希望讀者們會有歧視暢銷書,認為出版社都出這種大眾書來拉低水準的觀念存在,所以在這邊分享身為小讀者我自身的想法與觀念。

其實出版社若沒有這些暢銷書的存在,又怎麼有資源及餘力再去出版一些小眾的書籍。

如果有在注意榜單(去年年底我的整理文:【雜談】2019各大年度報告 Feat.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以及每個月的博客來榜單(這邊舉我每月追蹤的部落格:書市春秋),會發現通常大眾普遍喜歡心靈勵志書籍與商業理財書,若再加上有時當月有網紅、藝人出版的書籍,都會得到不錯的銷量成績,這3類應該是最多為人詬病的3種暢銷書。

若探討這3類都能較其他書籍暢銷的原因,經我觀察有以下原因:

1.網紅與藝人們會自帶流量:本身就有一定粉絲數的他們,只要出版書籍就會有鐵粉願意支持,1萬粉絲就算只有10%的轉換率,也會有1,000本的銷量,相當於1本書的首刷量,更別提有九成的書連首刷都賣不完了,因此這些網紅、藝人們的流量與鐵粉對出版社來說可說是非常重要。 (相關報導: 「台北夜生活地標」敦南誠品走入歷史!信義誠品「無縫接軌」,民眾落淚惜別:精神會延續 更多文章

2.心靈勵志書能有激勵作用:看這種心靈勵志類的書籍,通常會覺得裡面的內容完全說進了自己內心裡,極具激勵作用,不僅讓你暫時逃避殘酷的現實,還能給你一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感,因此普羅大眾多很喜歡這種書籍,尤其你身邊有人買了以後大力推薦,你也會去買來看。(我平時身邊不太閱讀的朋友,去年唯一買的2本書就是蔡康永的情商課1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