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2024總統大位的強力挑戰者,副總統賴清德1日中午以錄影方式為「2021天下城市線上高峰論壇」致詞,透露其經歷一場疫情後思考出來的治理概念。賴清德強調,這次疫情,許多社會結構性問題也被凸顯甚至加劇,在防疫、經濟且要兼顧永續平衡之間,確實相當考驗國家與城市領導者的治理能力。賴清德說,惟有朝野共同正視疫情帶來的問題跟改變,從因應單一的健康問題,擴大整合至各種施政面向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提供,並強化如因應氣候變遷等複合式災害的系統性風險等,才能夠朝向更具韌性及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賴清德說,一場百年大疫,不只讓各國防疫體系面臨挑戰,也考驗目前大家習以為常的城市治理思維。賴清德表示,自從爆發COVID-19疫情至今將近2年,全球已經有超過2億人確診,430多萬人喪失寶貴的生命,世界的經濟嚴重受創,不只產業供應斷鏈,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等每一個領域,到國家、城市、企業、社區乃至每一個個人,都備受衝擊。賴清德說,如何適應疫情下的各種改變,安然度過困境並迎向未來,這些都需要社會各界集思廣益,交流各方的經驗。
賴清德:台灣人比其他國家多500多天正常生活
賴清德指出,台灣的防疫一直備受肯定,在過去這段時間,當其他國家因疫情而陷入大規模封城時,台灣人民比其他國家多了500多天正常的生活。所以,去年12月《彭博社》全球防疫韌性排名,台灣高居全球第2;今年3月聯合國發布《2021世界幸福報告》,台灣進入第19名,不僅僅是歷年排行最佳,而且蟬聯東亞最幸福快樂的國家。
賴清德表示,即使今年5月因為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陷入本土社區感染危機,也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合作,與全體人民團結防疫之下,現在已經獲得控制,這在全世界來說,真的是相當難得的成績。
賴清德說,台灣能有這樣的防疫成果,並非從天而降,而是歷經2003年SARS的慘痛教訓,讓台灣痛定思痛,經過18年的整備,修改《傳染病防治法》、推動組織改造、強化物資整備、提升國際合作,再加上中央政府在總統蔡英文領導之下,超前部署、快速回應,地方政府積極有效地執行各種防疫政策,加上台灣人民積極配合防疫措施,才讓台灣防疫獲得舉世肯定。
賴清德指出,如果以短期具體的防疫措施來說,台灣的防疫政策跟布局更是早從2019年12月底就已經展開,基於島嶼國家的優勢,政府希望透過邊境嚴管,即時守住防線,一開始就對武漢來台班機進行登機檢疫,藉由落實入境隔離檢疫,來確保國內防疫安全。同時,我們也透過落實各種非醫藥介入措施: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觸者疫調追蹤、熱區篩檢等等,在疫苗上市前積極阻絕病毒入侵,切斷社區內的潛在傳播鏈,來保護民眾健康並保全醫療體系。另外,政府也積極向國外洽購COVID-19疫苗,並透過獎勵、補助國產疫苗研發,期待有秩序地安排全民接種後,逐步提升國人的群體免疫力。 (相關報導: 藍輿情總司令出手強壓朱江對決!本土派憂趙少康領「戰鬥藍」復刻新國民黨連線 | 更多文章 )
賴清德認為,從即時抵擋2020年初國際疫情開始,到快速壓制今年5月份的本土社區疫情,台灣能夠做好防疫,就是因為由2300萬台灣人民所組成的「防疫國家隊」,透過社會、組織、公私部門、社區與個人的組織性力量,不斷地在變動的危機與情勢當中,提升承受壓力與成長茁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