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墨的漆黑面紗:《墨客列傳》選摘 (1)

▲汪次侯製儒林共賞荷葉形硯墨。兩側邊框分寫「儒林共賞」、「汪次侯倣古」,長寬厚7.6x4x0.8 公分,重28 公克。(時報出版提供)

墨汁和墨錠,都是供寫毛筆字用。但後者需要磨,還得準備水和硯臺,很不方便。然而兩者的身價卻大不相同。你聽過有人在收藏墨汁嗎?聽過墨汁在古董拍賣會上飆出天價嗎?

墨就有!海峽兩岸的故宮博物院都藏墨超過萬錠,而2007年在大陸某個拍賣會上,有錠直徑才8.8公分的清朝乾隆「御製詠墨詩」圓墨,成交價高達人民幣128.8萬元(約合新臺幣640萬元),嚇死人!

墨怎麼會那麼高貴值錢?記得學生時代用的墨,黑黑的不起眼,還帶點怪味。除了上書法課不得已,沒有人要接近它。只在要捉弄女生,或想報復喜歡修理人的老師時,才想到墨的好處,而偷偷甩些墨汁到他們身上。

對墨的刻板印象,其實來自當時所接觸到的,都是廉價的學生墨。墨肆(即製墨的作坊)很早就有市場區隔的概念,知道學生買不起好墨,練書法也不需要好墨,當然品質差些又帶怪味。不過好歹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也算知識分子,墨上面還有些勵志的詞,如「胸有成竹」、「龍門」、「金不換」等,聊供起碼裝飾。

至於賣給商家記帳用的墨,品質往往更差。它做成圓棒形狀,上面什麼裝飾都沒有。頂多在一端打個洞,好穿條細繩子從樑上懸掛垂著。這樣要磨墨時拉下來,不用時掛上去,不占桌面不用收拾,還真方便。

現在古董市場裡快速升溫的,當然不是這兩類墨。在超過三千年的用墨歷史裡(甲骨文的出土文物上,就已有用墨寫的字),墨的品質和型態不斷演進,和用墨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切,墨上的文字和雕飾也日益精美。而墨的用途,也隨著這些變化,更多采多姿,增添了墨的收藏價值。只是這一切,往往在墨的層層漆黑面紗下,被人漠視忽略!

雖然如今幾乎沒有人用墨了,但在鋼筆、原子筆及打字機、電腦普及前,墨在中國文人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供書法繪畫,也被拿來欣賞把玩,同時兼具送禮、教化的功用,甚至有人在墨上記錄自己的事蹟或遊記,使得墨可用來記事與紀念。在媒體還不發達的民國初年,紀念墨還被當成一種小眾宣傳工具,難以想像吧!最令人驚嘆的是,墨竟然被做成藥,具有療效,如果是你,敢吃嗎?

一、賞玩

就像現代人流行帶些公仔、吊飾一樣,古代人也喜歡弄些玉珮、牙雕之類的隨時把玩。墨,因為它與文人固有的親密關係,以及在製造過程中的可塑性,也被精心製成文玩,廣受歡迎。

看看這錠硯臺造型的墨, 約三分之二張名片大, 正面上方雕飾蓮葉竹葉,背面雕繪出部分重疊的兩張荷葉,枝葉紋理分明;小巧玲瓏十分討喜。加上墨身塗漆光滑烏溜,把玩搓磨手也不髒,無怪乎康熙年間徽州製墨家汪次侯有自信的命名它為「儒林共賞」,相信文人都會喜愛賞玩。

▲汪次侯製儒林共賞荷葉形硯墨。兩側邊框分寫「儒林共賞」、「汪次侯倣古」,長寬厚7.6x4x0.8 公分,重28 公克。(時報出版提供)
▲汪次侯製儒林共賞荷葉形硯墨。兩側邊框分寫「儒林共賞」、「汪次侯倣古」,長寬厚7.6x4x0.8 公分,重28 公克。(時報出版提供)

喜歡的東西一上手,往往就停不下來,類似的會一直想擁有。這種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樣,因此汪次侯的「儒林共賞」墨,還有九錠集成一套(就像現代人玩的公仔也往往成套),猜測每錠所仿的器物都不一樣。這樣的套墨稱為「集錦墨」,明朝嘉靖年間從安徽省徽州的製墨(稱為徽墨)所興起,並在清朝大行其道。 (相關報導: 【你好臺灣】如果臺灣少了這雙手,文房四寶將缺一,他揉出世界最頂級的手工墨條 更多文章

有套集錦墨極負盛名,是清嘉慶年間由徽州胡開文製作的御園圖(又叫銘園圖)墨,共64錠。每錠雕繪上北京故宮、北海、中南海、圓明園等處皇家宮室、園林中的建築。由於造型各自不同,有像古琴、鐘鼎、銅鏡等的,圖樣清晰、雕刻精巧、用料講究,給人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