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垂涎長頸鹿肉!30年7萬隻野生長頸鹿消失 美國擬把長頸鹿升級成「瀕危」物種

長頸鹿(AP)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統計,受到棲地流失、人類狩獵等天災人禍影響,過去30年內,野生長頸鹿數量減少約6萬6000隻,跌幅高達40%,為了不讓地表體型最高的動物悄悄走上滅絕之路,美國動保團體2017年開始連署請願,希望將長頸鹿列入瀕危(Endangered)物種,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日前宣布,已完成初步審核,並將展開深入調查,此舉雖有望替長頸鹿保育帶來一線曙光,卻也引發販售長頸鹿產品市場的反彈。

30年少7萬隻 高達40%野生長頸鹿消失

201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Categories),將長頸鹿從先前的「暫無危機」(Least Concern)連跳兩級至「易危」(Vulnerable)級別。IUCN指出,1985年至2015年間,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的長頸鹿數量就從16萬3000隻下降至約9萬7000多隻,整整少了近7萬隻。

為此,美國動保團體自2017年開始連署請願,要求政府將這種體型高大、特殊的動物列入瀕危(Endangered)等級,希望藉此提升相關保育規範,減緩長頸鹿減少的速度,「由於非洲長頸鹿的數量開始漸少於大象,因此人們必須在還來得及時,開始將注意力放到這種特殊的動物身上」。根據這份請願書,長頸鹿的滅絕危機主要來自棲息地遭破壞、乾旱、疾病等天災人禍,而合法及非法的狩獵活動,也是長頸鹿被迫走向滅絕的主因之一。

請願提交後歷時2年,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FWS)4月26日宣布已搜集「足夠資訊」,「或許」有機會在《瀕臨絕種生物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中,把長頸鹿列入「瀕危」或是「受威脅」物種,但FWS也表示,進一步的深入調查現在才要開始,保育專家則認為,該審查過程可能耗費數年時間才能完成。

歷時2年才完成初審,深入調查將展開

根據美國聯邦法規,野生動物保育機構在收到團體請願書後,應於90天內完成初步審查,然而本次有關長頸鹿保育的請願,初步審查過程卻從2017年起持續了2年,因不滿FWS遲遲沒有動作,動保團體在2018年12月針對FWS延遲回應提起訴訟,參與本次請願的動物保護機構「國際人道組織」(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計畫執行經理佩曼(Adam Peyman)表示:「FWS時常不遵守請願回應的時限,但這次替長頸鹿請願,卻是他見過歷時最久的回覆。」FWS不願對此回應,並表示訴訟並未影響他們的安排及決定時間。 (相關報導: 長頸鹿回來了!台北木柵焚化廠煙囪換裝完成 更多文章

隨著深入調查展開,FWS表示從現在至2020年底,將會開始徵求公眾對於該議題,在科學及商業影響等方面的意見,並直言會「運用有效的科學研究,決定是否要將長頸鹿列為瀕危物種,而在徵求意見的期限到期之前,將不會發表相關評論。」《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倘若長頸鹿最終成功列為「瀕危」物種,政府將會增訂法規,限制販賣、運送、持有長頸鹿及其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