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2020,每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一月在瑞士滑雪度假勝地達沃斯舉行,各國政商、科技、學術和媒體精英們在這個阿爾卑斯山區小鎮聚集,評點、商討世界面臨的緊迫問題。
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變化和環保,但1月21日WEF首日,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的討論會上一番美國制裁壓不垮華為之言吸引了各路媒體的關注。
2015年的達沃斯論壇上,任正非接受BBC新聞網專訪,介紹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和公司發展歷程。自那以來,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也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鉗制其發展。
路透社透露,白宮計劃擴大「實體清單」生效限制,目的是加大對華為的打壓力度。
同時,美國也在爭取西方盟友在5G建設方面聯手抵制華為。
任正非之女孟晚舟仍被羈押在加拿大,美國仍在推動引渡程序;華為已被美國列入需要打壓的企業「實體清單」。
任正非在達沃斯論壇首日與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和《經濟學人》主編貝多絲(Zanny Minton Beddoes)同台,就科技軍備競爭與未來關係和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將如何塑造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未來展開討論。
任正非和特朗普同一天出現在達沃斯,事先曾引發期待,是否可能就此有私下接觸。但到目前為止沒有消息顯示這方面的舉動。
特朗普和媒體聚焦的另一個國際風雲人物和瑞典17歲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圍繞氣候變化各說各話,也是達沃斯論壇50週年暨2020年會首日的高光時刻。
2005年,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流行樂隊U2主唱波諾在達沃斯論壇上同台討論議政達沃斯50年
半個世紀前,1971年1月24日 ,瑞士學者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教授發起創辦的「歐洲管理研討會」在度假勝地達沃斯召開,2月7日閉幕,次日註冊了「歐洲管理論壇」,屬於非營利、非政府組織。
創辦論壇的初衷是為搭建一個交流平台,供歐洲的商界精英和政府高官、學術領袖和媒體及非政府組織決策人接觸、交往,就共同關注的重大議題交流看法。
施瓦布希望通過這樣的跨界交流平台推動「世界狀態的改善」。
會議中心的論壇演講之外,達沃斯的另一面或許更有魅力,那就是提供了擴大社交和業務交際網絡,培養人脈,安排閉門會議、非正式接觸、不公開談判的環境和良機。
非政府組織和社會運動人士也可在這個平台發聲、吶喊。比如英國威廉王子為他的慈善基金宣講,BBC資深主持人阿登堡呼籲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凝聚全球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闡述該論壇創始原則「利益相關者理念」的含義。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應邀出席並發表演講。
1973年,施瓦布發佈《達沃斯宣言》,其中明確提出企業的服務對象是全社會,而不僅僅是股東。這個政商和社會等「利益攸關方」參與、合作及友好交流的理念後來被冠以「達沃斯精神」之名,並被稱為達沃斯論壇的DNA。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都曾出席過達沃斯論壇,也一直受到索羅斯的批評
索羅斯在達沃斯論壇上利益攸關方
達沃斯的創辦理念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利益攸關方」。在這方面中國和達沃斯的關係值得一提。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施瓦布到北京邀請鄧小平在當時還叫「歐洲管理論壇」的活動上做主題演講,鄧小平沒去,但次年派了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錢俊瑞帶一個經濟學家小組去參會。
1979年首次參加達沃斯論壇後,中國社科院和達沃斯論壇建立了伙伴關係。《紐約時報》稱這部分得益於瑞士政治上中立的形象。
達沃斯很快成為中國學習和引進歐洲商業和投資理念的平台,也被認為是德國企業最快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之一。
2006年,WEF在北京設中國代表處,次首屆新領軍者年會即首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召開。
從2007年開始,中國總理開始在中國與WEF聯合舉辦每年一次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召集發展中國家的工商界領袖來華對話。
2017年,習近平主席出席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題演講,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呼籲世界警惕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當時中美貿易緊張正在升級,歐洲政壇民粹主義聲勢漸長。
除了每年一月達沃斯論壇開會,其他時間達沃斯就是個普通的滑雪度假村達官顯貴的私人俱樂部?
通常每年有3千名世界各地各界精英參加達沃斯論壇,其中商界領軍人物佔大約三分之一。
這是個非請莫入的論壇。應邀出席的代表一切費用全免。WEF會員也可以參會,但花費可能高達48萬英鎊。
世界領袖,國際機構如聯合國和歐盟的關鍵人物,還有跨國公司首腦如可口可樂、微軟、IBM、高盛的董事長、總裁或首席執行官們。今年參會的還有優步(Uber)總裁。
論壇的常客包括金融家索羅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臉書創辦人和總管扎克伯格,熱衷於時政的流行樂隊U2主唱波諾。
不過,今年出席達沃斯論壇的英國代表不到240人,是10年來最少的一次。主要原因據信是鮑里斯首相的保守黨政府下令禁止政府高官們去達沃斯參加論壇。
與此同時,出席達沃斯2020的有大約50國家的首腦,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芬蘭「最年輕」總理馬林、新上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有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
達沃斯本著包容、友好、交流、協作的精神面向世界,前去參加討論的都是舉足輕重的頭面人物,但也始終爭議不斷。
2019年,荷蘭知名歷史學家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曾在達沃斯公開斥責一些與會代表逃稅、避稅,不免令相關人士尷尬。
每年達沃斯論壇期間會場外和瑞士其他大城市的抗議示威。
2012年,佔領華爾街運動把戰場移到達沃斯,砌了許多冰屋,50多名抗議者在冰屋裏安營扎寨,抗議全球貧富不均。

達沃斯是精英主義 ?
從參會代表來看,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每年一月到達沃斯亮相似乎是世界各地權貴和頂級富豪們的必選項。
不過,當時就有人指出,這本身就是「全球精英主義」的體現,而這種精英主義正是導致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時代》雜誌2019年一篇社評形容達沃斯論壇就像「毀壞現代社會的那群人的家庭聚會」。
「白金級」的胸牌是白色的,上面有全息圖。這張胸牌到處同行。等級最低的是「酒店」胸牌,只允許進出達沃斯各處的酒店,可以在外圍活動,但不能進會議中心。
2017年達沃斯開幕式,會場外貴賓的專車排起長龍有一個名詞,叫「達沃斯男士」(Davos Man),用來特指達沃斯論壇常客,也就是那些世界頂級富豪。除了財富元素,這個詞 還傳遞了性別信息:世界經濟論壇的常客是富有的男士。
女性代表的比例過去幾年在緩慢上升,從2015年的17%升到 今年的24%。
達沃斯開經濟論壇時,除了豪車排隊,天上更有飛來飛去的私人直升機接送與會貴賓 ,還有商家招待賓客的各種盛筵酒會和娛樂活動,這些都在無言地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場權力和富貴階層的盛事。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對此辯解說,把各方權貴之人召攏到一起,目的是為了促成大善。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直言,精英階層確實跟人間煙火比較脫節,那是客觀現實,但這個世界也不能缺了精英階層,而且這一類人經常碰個頭見個面,溝通一下,交換一下各自對世界重大事務的看法,意義重大,至關重要。
施瓦布意識到達沃斯論壇被貼上「精英主義」的標籤。為了改變這種公眾印象,他過去許多年每年都會邀請批評者和反全球化人士與會。
他對媒體表示:「我們主張對全球問題進行合理的治理。」
「達沃斯男士」,維珍集團老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和好萊塢演員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也算。他們2006年參加了論壇達沃斯有些什麼成就 ?
如果說達沃斯堅持秉持中立的原則,有時使它招致來自不同陣營的批評,兩頭不討好,但曾經在論壇期間搭冰屋抗議的「佔領」運動首腦之一今年到達沃斯去參會,這件事也許可以計入達沃斯成就簿。
懷特(Micah White)是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人之一。他對BBC承認,去參加達沃斯論壇或許有損自己的形象,甚至是「自毀口碑」,但他認為單靠遊行示威和破壞公眾設施的做法無法達到推動重視氣候變化挑戰的目的。去論壇上面對面交談可能更有效。
達沃斯論壇過去也曾為一些國際危機的化解提供了場所和機遇。
1988年,土耳其和希臘正在交惡,兩國總理借著到達沃斯參加論壇的機會達成了關係正常化的協議,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爭。
1994年,以色列總理佩雷斯和巴勒斯坦運動領袖阿拉法特在達沃斯的歷史性握手,是被載入史冊的事件。
2000年,達沃斯發起成立全球免疫聯盟(GAVI),推出為全球千百萬兒童接種疫苗的計劃。
「世界環境論壇」
德國媒體指出,論壇創始人施瓦布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解釋了兩次邀請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參加論壇的考慮和立場,稱盡量保持中立,以免陷入他所稱的圍繞通貝里已經形成的「一種狂熱氛圍」。
他說,這不是涉及格蕾塔個人的事,而是關乎整個一代人對環境的擔憂,因此達沃斯2020還邀請了其他一些年輕代表,以示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在達沃斯論壇誕生半個世紀之後,施瓦布對1973年的《達沃斯宣言》做了更新,使之與時俱進,提出企業應該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作為經營理念的核心。他承認原來對」社會因素和環保「關注不夠。
2020年達沃斯論壇主題是環保和氣候變化,七個議題中包括美伊衝突等重大地緣政治問題和國際反恐鬥爭。